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785
裸女:女性身体的美丽与哀愁.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8日
第1页
第8页
第22页
第48页
第327页

    参见附件(2933KB,353页)。

     裸女:女性身体的美丽与哀愁是关于女性生理的书籍,主要讲述了女性身体各个部位的特征,作为地球上集美丽与魅力于一体的生命体,这本书带你更加了解女性。

    书籍内容介绍

    每个女人都有一副美丽的躯体,说它美丽,因为它是数百万年的进化所达成的完美结晶,是这个星球上最值得关注的生命体,处处流露出精美和雅致。

    这不是一本医书、科技类图书或者关于女性身体的名词解释,因为它比以上三者的总和还要多。

    作为闻名于世的人类学专家,莫里斯在本书中很细致地讲述了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女生身体形态从古至今所发生的沿革。这是作者继1967年完成《裸猿》之后,又一次从人类学的高度,对人体做出的精要描述和分析。《裸猿》一书更多是对男性身体所做的阐释,正因如此,莫里斯认为自己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所以他才在36年之后自我救赎,以《裸女》一书向全世界的女性致敬。

    作者资料

    戴斯蒙德·莫里斯(1928年—),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先后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其著作多为人类学通俗读物、文化读物,代表作有《裸猿》、《人类动物园》、《裸眼》、《两性异同》、《男人女人身体观察》等。他还制作了许多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电视节目与影片,他和善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主持方式,更是深受大小观众的喜爱,一度成为自然历史节目中最著名的主持人。

    书籍在线

    我们几乎看不到当今的女性有哪位会任由自己的头发自然生长而不加修饰,如果有人当真采取了这种做法,她的下场肯定是得到一条长及膝部的毛毡子,或者是一个覆盖了她整个头颅的巨大的“毛刷子”。我们现在很难想象,那些远古时代的先祖们是如何应付他们的头发的,要知道他们那时候可找不到刀子、剪子、梳子以及其他的修饰头发的工具。有趣的是,动物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们从来不曾探讨这一话题,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找不出答案。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对史前人类的描绘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插图画家的主观想象,因为在他们的笔下,史前的女性显然是先去了某个神秘的地方修剪了头发,然后才来到画家的面前摆起了架势。她们的头发总是被描绘得太短了,这让我们怀疑,莫非理发师才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职业?插图画家当然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而他们的错误刚好掩盖了人类女性进化史上一个最为神秘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人类女性会长出那么荒唐的长头发?在原始的部族社会,那么一脑袋夸张的、跑起来几乎要嗖嗖响的头发绝对是个大累赘,近似于孔雀的长尾巴,那么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究竟有什么被保留下来的价值呢?

    更让人奇怪的是,除了在头上、腋下以及外生殖器处有毛发覆盖之外,普通人类女性的身体基本上是没有毛发的。当然了,借助于放大镜,我们还是能够从女性的体表看到细小的、生长迟缓的绒毛,那覆盖着她的整个身体,但只要隔开一段距离,那些绒毛根本就是看不到的,女性的皮肤几乎是完全裸露的。这一情形让她们好几尺长的头发显得越发怪异。

    要追寻人类头发形态的起源并不困难。当黑猩猩的胎儿长到26周大的时候,它头发的分布状态就已经与成年黑猩猩非常接近。事实上就人类而言,成年人在其头发的分布方面再次体现了幼态持续的特征,我们的一生当中,毛发的分布状态都与胎儿时期保持一致,而不是像其他猿类那样,在出生之前就长出了一整件“毛外套”。在毛发方面男人没有女性那么发达,他们的身躯多毛,会长出蓬乱的胡子和长长的鬓角,但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的绝大部分体表都是裸露的。就算是体毛最浓重的男子,他的胸毛在寒冷的夜里也起不到丝毫的保暖作用,同样也无法在炽烈的日光下让自己的身体免遭被灼伤的命运。

    如此看来,自然母亲在头发的样态方面给了我们独特的待遇,让我们与其他的物种有那样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成年人的头发分布形态是来源于胎儿时期的,是又一种幼态持续,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始终保持着这一特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权威的解答,于是,种种推想就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失去体表毛发的原因,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为了更便于游泳,头上的毛发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主要是为了避免我们的头顶被阳光晒伤;他们同时还认为,女性那长达数尺的头发非常有用,它便于让婴儿们抓住或者攀爬,使得他们能够与母亲一道游泳。对“水生进化理论”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上述的说法过于牵强,因为如果母亲们潜入水中搜寻食物,她们基本上不可能把婴儿们也带在身边。同时,如果我们的祖先是在非洲的炎热气候下进化而来,那么他们的头发就不大可能是长长的直发,而应该是蓬松的卷发,就像现代非洲人流行的“爆炸头”那样。

    精彩书评

    1、别的动物成熟之后,活泼爱玩的天性就全然消失,只有人类则终其一生都保有贪玩的特性;

    2、每根头发的生长期为6年,随后进入三个月的休眠期,然后脱落;

    3、眼睛太复杂了,所以他们是在人类生存期内生长变化最小的器官;

    4、人类是陆生生物当中唯一会经常因为情绪问题而哭泣的;

    5、高跟鞋是强化女性屁股特征的独门利器。

    裸女:女性身体的美丽与哀愁截图

    书名:裸女:女性身体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翻译:施棣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020-9b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b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一段发现之旅,它引导人了解女性的身体,解释其多种多样的特性。不要把它看成是医学报告,或是心理学家的实验分析,事实上它是一份由动物学家描绘出的“肖像”,是对女性在真实世界中的美好存在所做的喝彩。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女性的身体结构经历了近乎戏剧性的改变,比男性的改变多得多,她去除了其他灵长类雌性的许多娇柔的特质,现在,在每一具现代女性的外形之内,包裹着的是那样一种非凡的、独特的生命。

    每个女人都有一副美丽的躯体——说它美丽,因为它是数百万年的进化所达成的完美结晶,是这个星球上最值得关注的生命体,处处流露出精美和雅致。尽管如此,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人类社会往往还是会千方百计地打扮女性的身体,其中有些方法是令人愉悦的,而有些方法却是极其痛苦,但所有这些手段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女性的身体看起来比它实际的形态更加漂亮。

    不同环境、不同历史文化的人们,在审美观上通常会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对美丽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有喜欢苗条纤细的,也有喜欢肥硕敦实的;有以平胸为美的,也有追求丰满乳房的;有喜欢明眸皓齿的,却也有非得把好端端一口牙挫得“犬牙交错”的;有蓄起飘逸长发的,可也有崇尚剃光头的……即使是在现代的文明社会,美丽与时尚的潮流也总是让人难以把握,时尚流行变化无常,今天的流行趋势与明天的流行趋势没准儿会自相矛盾。

    正因如此,本书在从头到脚详细绍介女人身体的同时,不仅关注女性身体天然已有的生物特征,同时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情趣所促成的对女性身体的人为改变。本书的作者、杰出的动物学家戴斯蒙莫里斯曾经周游世界,但他说自己每多走一个地方,心里的愤懑就增加几分,因为在很多国家、很多地区,女人还是处在男性的奴役之下,被看成是男性的财产和附庸,遭受身心的摧残,而所有这些摧残居然往往还打着美丽的名义。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是被数百万年的劳动分工一点点放大的。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男性的职责是猎取食物,女性则位居部落生活的核心,采摘果实、养育孩子、打理部落的各项日常事务。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男性更适合专注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有时危险而又重大),女性则能够同时把几件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特征仍然广泛存在。从根本上讲,没有哪个性别优于另一个性别那回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延续,两种性别必须紧密团结,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两性应该是平等的。

    然而两性的平衡关系随着人口的膨胀、城市的兴起等等因素而遭到破坏,从宗教的变迁就能看出这种转变。那些古老久远的宗教当中,掌管最高权力的大神起初都是母性,可是后来,连她也抵挡不了社会的变迁,被迫让位于男性。

    幸好,社会在进步,人类的观念也在进步;歧视女性的势力已经日见衰微。不过,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抹杀两性之间的根本差异,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探索之旅,好好端详一下女人,从头到脚。人类的“幼态持续”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多要强烈成百上千倍,它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不同点之一

    对动物学家来说,人类是没有尾巴的猿,脑容量还大得不行,他们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那堪称进化论上的奇迹。当其他猿类还畏缩地躲藏在丛林中,忍受着自然母亲的拨弄时,数以亿计的人类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他们扩散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扩散的范围是如此之远,就像一场浩浩荡荡的蝗灾,大地的景色都为之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人类成功的秘诀,是他们那种能够在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甚至是非

    常高的人口密度当中维持生存的能力,他们可以应付生活本身带来的重

    压,并有能力在其他任何猿类都无法容忍的环境条件下繁衍后代。这种

    超强的相互包容的能力,再加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使得人类总是在迎

    接——甚至是主动地寻求新的挑战。

    友善与好奇心的奇妙组合,是在一种奇妙力量的驱使下达成的,这

    种力量在进化过程当中被定义为“幼态持续”,它使得人类在进入成年阶

    段之后仍保有青少年时期的某些特征。其他动物在青少年时期都很顽

    皮,但在成熟之后,活泼、爱玩的天性就全然消逝,人类则终其一生都

    保有着贪玩的特性,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彼德 潘,是永远也长不大

    的“小飞侠”。当然了,人类在步入成年期之后,他们玩的很多东西都有

    着堂皇的名目,游戏的过程也不再是用简单的一个“玩”字来概括,他们

    更愿意称它为“艺术”、“研究”、“运动”、“哲学”、“音乐”、“诗歌”、“旅

    游”、“娱乐”……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所有这些活动都在启发和塑造

    创造力、冒险精神、探查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正是这些活动把我们提升

    成为真正的人类。

    在进化的趋势方面,男人和女人走的路径不尽相同,虽然他们在成

    年之后都保持着某些孩子般的特性,但这种特性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相比之下,男子在行为方面更像是孩子,女子则是在解剖学方

    面,也就是说是在身体机能方面更接近青少年。

    例如:同样是在30岁,男子出意外的概率是女子的15倍,这是因为

    男子更多地保持了儿童时期在游戏过程中的冒险天性,残留在他们身上

    的追求刺激的欲望比女性强烈得多。虽然这一特性往往让男子陷入麻

    烦,但它在原始社会阶段却是男子身上最可贵的财富,因为在狩猎时如

    果想要取得成功,男子就必须学习冒险并且善于冒险。原始社会中,女

    性的社会价值太高,不可以去冒险狩猎,部落当中的男子则处于可以做

    出牺牲的地位,日积月累的结果是,男子都被培养成了“冒险专家”——

    至少是朝着那个方面在努力,即便有少数男子在狩猎过程中牺牲了,那

    也不会影响一个部落、哪怕是很小规模的部落的生育率,部落还保留着

    繁衍发展的可能性,但倘若死去了几名育龄女性,那么整个部落的生育

    率会遭到直接的打击,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要知道在原始社

    会时期,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数量还极其稀少,生育率对他们而言至关

    重要。

    男性的发明家也比女发明家多得多,那是因为冒险不仅仅是件体力

    活,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运用脑力。发明的过程其实就是冒险的过程,发

    明家尝试的是某些未知的事情,而不是那些早已经过验证的、切实可用

    的东西。女性必须要比男性更警觉,在原始社会中,女性居于部落生活

    的最核心,她们的社会角色是负担起除了狩猎之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她

    们不能承受任何严重的损失。在进化的过程中,女性越来越擅长同时兼

    顾多件事情;她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越来越强;她们的嗅觉、听觉、触

    觉、对颜色的判别力都明显优于男人;她们变成了出色的营养师;她们

    是父母当中更敏感的那一方;她们的抗病能力也更强——作为母亲,她

    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命运。

    各种因素联合发生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男子与女子在思维习惯方面的不同,成年男子比成年女子更“孩子气”,而成年女子在身体机能方面

    的提高要比男子小得多。男子的想象力更丰富,预见能力也高于女性,相比之下女性更敏感,更会照顾人……这些差异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

    正相吻合,两性之间互为补充,这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别非常明显,这也是基于双方社会

    分工的不同。要适应狩猎工作以及其他的重体力劳动,男子必须更强

    壮、身手更矫健,平均每个成年男子的肌肉总量在28公斤左右,而女子

    只有大概15公斤;男子的健壮程度通常比女子高出30%,体重比女子高

    出10%,身高比女子高7%。由于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

    角色,女性的身体比男性更能承受饥饿,他们身体的大约25%是脂肪,这使得女性的身体曲线玲珑,男性体内的脂肪往往只占总体重的八分之

    一。

    体内包含着如此大量的脂肪,这正是成年女性在身体方面与青少年

    非常近似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女性还保留了其他很多青少年时期的体

    征,这些对她们非常有益。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年男性拥有了越来越强

    烈的保护自己子女的意识,由于人类的孩子生长缓慢,要保持血脉延

    续,孩子们必须得到父母双亲的强有力的辅助。一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

    身体,父亲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对之百般呵护的天性,而这一点

    恰好被成年女性们利用了——女性的身体越是像孩子一般娇弱,就越能

    从他们的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呵护及照顾。

    不仅是身体特征与青少年近似,女性的声音特征也接近青少年。成

    年男性的声音频率基本在130到145赫兹之间,成年女性的声音频率则是

    230到255赫兹之间,换句话说,女性的声音几乎就是童声。女性的面部

    特征也更像是孩子,她们体表毛发的分布也与孩提时期差别不大,当成

    年男子眉毛日益粗重、下巴日益结实,当成年男子的胡须、鬓发越来越

    粗壮,并长出胸毛时,众多成年女性却依旧保持着光滑的皮肤、匀称的骨骼以及吹弹得破的娃娃脸。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随着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男性

    和女性在“幼态持续”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日益显

    著,男子的行为方式更孩子气,但他们身体方面的进化已经变得缓慢;

    女性的身体越来越向孩子们靠拢,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她们比男性更加

    成熟。

    必须强调说明的是,人类的“幼态持续”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都要

    强烈成百上千倍,它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不同点之一。虽然男女

    两性之间也有着很多非常现实、非常有趣的差异,但客观地说,两性之

    间的差别还是很微小的,之所以我们要花费笔墨来剖析“幼态持续”在

    男、女之间的不同,是为了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女性的身体进化得

    更完善,在很多方面都比男性优越。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从解剖学

    上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女性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那可是地球上进化程度

    最高、最奇妙雅致的生命体,我们得瞧仔细喽……如果一位男性非常在乎一个女孩,他会希望她简单自然的。任

    何人造的成分都会让认真的男孩退避三舍……总的来说,他会倾向

    于选择一位金发女子做情人,但老婆还是得个深色头发的女子,因

    为她们更诚实。

    我们几乎看不到当今的女性有哪位会任由自己的头发自然生长而不

    加修饰,如果有人当真采取了这种做法,她的下场肯定是得到一条长及

    膝部的毛毡子,或者是一个覆盖了她整个头颅的巨大的“毛刷子”。我们

    现在很难想象,那些远古时代的先祖们是如何应付他们的头发的,要知

    道他们那时候可找不到刀子、剪子、梳子以及其他的修饰头发的工具。

    有趣的是,动物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们从来不曾探讨这一话题,这也许是

    因为他们知道找不出答案。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对史前人类

    的描绘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插图画家的主观想象,因为在他们的笔

    下,史前的女性显然是先去了某个神秘的地方修剪了头发,然后才来到

    画家的面前摆起了架势。她们的头发总是被描绘得太短了,这让我们怀

    疑,莫非理发师才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职业?插图画家当然是犯了想当

    然的错误,而他们的错误刚好掩盖了人类女性进化史上一个最为神秘的

    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人类女性会长出那么荒唐的长头发?在原始的部

    族社会,那么一脑袋夸张的、跑起来几乎要嗖嗖响的头发绝对是个大累

    赘,近似于孔雀的长尾巴,那么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究竟有什么被保

    留下来的价值呢?

    更让人奇怪的是,除了在头上、腋下以及外生殖器处有毛发覆盖之

    外,普通人类女性的身体基本上是没有毛发的。当然了,借助于放大

    镜,我们还是能够从女性的体表看到细小的、生长迟缓的绒毛,那覆盖

    着她的整个身体,但只要隔开一段距离,那些绒毛根本就是看不到的,女性的皮肤几乎是完全裸露的。这一情形让她们好几尺长的头发显得越

    发怪异。

    要追寻人类头发形态的起源并不困难。当黑猩猩的胎儿长到26周大

    们当然需要一个防护物,去抵挡太阳的剧烈烘烤。浓密的头发可以起到

    的。如果早期的人类是在非洲热带大草原上进行狩猎或者采集食物,他

    至于保留头发是为了起到防护作用的观点,确实还是有几分可信

    样。

    长的直发,而应该是蓬松的卷发,就像现代非洲人流行的“爆炸头”那

    祖先是在非洲的炎热气候下进化而来,那么他们的头发就不大可能是长

    搜寻食物,她们基本上不可能把婴儿们也带在身边。同时,如果我们的

    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上述的说法过于牵强,因为如果母亲们潜入水中

    们抓住或者攀爬,使得他们能够与母亲一道游泳。对“水生进化理论”持

    伤;他们同时还认为,女性那长达数尺的头发非常有用,它便于让婴儿

    头上的毛发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主要是为了避免我们的头顶被阳光晒

    为人类失去体表毛发的原因,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为了更便于游泳,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

    没有权威的解答,于是,种种推想就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始终保持着这一特征。在这个问题上

    布形态是来源于胎儿时期的,是又一种幼态持续,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们与其他的物种有那样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成年人的头发分

    如此看来,自然母亲在头发的样态方面给了我们独特的待遇,让我

    炽烈的日光下让自己的身体免遭被灼伤的命运。

    男子,他的胸毛在寒冷的夜里也起不到丝毫的保暖作用,同样也无法在

    体而言,男性和女性的绝大部分体表都是裸露的。就算是体毛最浓重的

    性那么发达,他们的身躯多毛,会长出蓬乱的胡子和长长的鬓角,但总

    类那样,在出生之前就长出了一整件“毛外套”。在毛发方面男人没有女

    的一生当中,毛发的分布状态都与胎儿时期保持一致,而不是像其他猿

    类而言,成年人在其头发的分布方面再次体现了幼态持续的特征,我们

    的时候,它头发的分布状态就已经与成年黑猩猩非常接近。事实上就人

    毛发、鬃毛、鬓角、胡须、触须、身体某个部位毛发呈现出的明亮色

    毛发的分布以及形态,便于把它们与其他的种属区分开来。举凡头顶的

    猿类和猴子当中,每当一个新的种属出现,它最为独特的地方往往就是

    崭新物种。这或许是标明一个物种的奇怪的方式,但值得说明的是,在

    的毛发,只需要看上一眼,就能辨识出这是那个刚刚学会用后腿行走的

    同。他们的身体是裸露的,头上、肩背上散落着大片如同刷子一般纠结

    很久,很显然,他们的样子与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有着巨大的不

    景,其具体年月是在人类发明衣物,或其他的遮羞庇体的物件之前很久

    有物种区分开来。如果我们试图为一小群远古祖先们描绘一幅生活图

    旗帜的作用,它用来把人类这一特别的物种与包括我们的近亲在内的所

    看起来最近乎合理的解释是,人类独特的毛发分布起到的是类似于

    别一样,这一假说同样有着严重的瑕疵。

    域的人们没再重新长出厚厚的体毛去保护自己呢?像以往的其他理论派

    件衣裳,以温暖自己的身体,然而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生活在寒冷地

    受到头发的启发,人类才想到了好点子,用动物的皮毛给自己做了第一

    在寒冷的冬夜,大片的头发或许多少能起到点儿毯子的作用。也许正是

    的冬季暖和一些,毕竟有那么一块天然的遮盖物覆盖在肩膀和后背上,头发。有些人类学家猜测说,很长的头发也许能够让北方的人们在寒冷

    并不能澄清,为什么在北方较冷的区域内,人类会有着长长的、飘动的

    层卷曲头发覆盖在脑袋上,可以有效地阻止大脑受到高温的伤害,但这

    这或许是为非洲人的典型发式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有那样厚厚的一

    子们那样。

    折扣,而早期的人类却是典型的日间活动的生物,像其他的猿类以及猴

    那恐怕是因为它们主要在黎明或者黄昏进行活动,太阳的威力已经打了

    体表的冷却效率要高出五倍。其他的非洲动物大都保留着体表的毛发,冷却作用。在出汗相同的情况下,裸露的体表的冷却效率比毛发密集的

    防晒作用,而体表其他部分的裸露则能够通过大量出汗起到极其有效的块……毛发的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新物种彰显其特别之处的招牌。灵长

    类动物是主要依靠视觉的生物,正因如此,显著的视觉信号就成为了区

    别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最快速、最高效的方式。

    在原始状态下,我们人类的远祖以其裸露的身体和长长的头发为标

    志,即使隔着很远的距离也能够被轻易地辨别出来,不会与他们毛发遍

    体的远亲们相混淆。倘若离得稍微近上一些,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分他们

    的性别了,男性的脸上毛发较多,女性的脸上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

    了。

    当然了,人类毛发的形态和分布并不仅仅是为了便于区分种属和性

    别,随着人类逐步由他们的非洲故乡蔓延开去,他们被迫适应并融入不

    同的环境,这些新的人类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差异,把他们最初的“模

    型”日益抛在后面。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走上了不同的进化

    道路,区分出了不同的人种。由于要在酷热、干燥的沙漠,或者温暖适

    度的环境,或者冰封雪冻的北方努力求生存,人类的身体必须要进行必

    要的调整,而一旦某些适合于外界气候条件的调整终于形成,那么继续

    保有这一特征就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同种族的人群之

    间必须尽可能地保持距离,而要尽量避免混血繁衍,不同种族之间就需

    要在进化的过程中努力形成外在的显著差异。最简便快速的区别方式就

    是人类头发形态的改变,细软如同羊毛一般的头发,略为卷曲的头发,波浪式的头发,直发,金发……各种不同色泽、不同样式的头发很快就

    成为了区分的标志,界定着一个人类族群与其他人类族群之间的不同。

    这个过程显然从一开始就进行得非常快,伴随着人类在地球上散布

    的范围越来越广,人类的族群也越分越多,人类很快就成为一个包含着

    很多族群的物种大家庭——热带人类,沙漠人类,温带人类,极地人

    类,以及其他更细小的划分。人类的不同头发样式只是分化过程的第一

    步,它标志着分化过程的开始,但在分化还没有走得更远之际,人类的

    的头发会引起那么多的关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女性的纤纤发

    之利,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过去的悠远岁月中,女性

    类女性的头上生长着那么长的头发,最初就是为了提供视觉方面的辨识

    和光洁的脸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如果说,像我们刚才探讨过的,人

    让我们回归主题,继续探讨女性的头发。很显然,她们长长的头发

    质就是如此。

    显著,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外在特征,它们的本

    是为了把各个人类族群隔开,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虽然表面看来非常

    值,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仍然固执地认为,头发上的差别就

    分不同人类族群的标志将被彻底湮灭,尽管我们需要记取它们存在的价

    的大融合。随着人类的不断融合,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过去那些用来区

    时的废物,因为人类需要的不是保持人种之间的隔离,而是全世界人类

    别,曾经为更好地区分不同的人类族群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为过

    残存的差异早就变得不再重要,以往作为人种界定机制的头发方面的差

    境,用衣物,用篝火,用集中供暖,用制冷剂,用空调……人种之间的

    进化机能实际上已再无用武之地。我们早已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征服环

    现代的人类已经用不着通过身体的进化来适应环境气候了,人体的

    们头发的分布和样态。

    一些特征;另一方面的改变就是不同人种之间最显著的外在标志——他

    色素沉着的不同,单位面积的皮肤上汗腺的分布密度,以及类似的其他

    面的改变纯粹是为了适应温度和湿度的差异,这包括不同人种之间皮肤

    停滞。事实上在分化的道路上,总共只有两方面的改变得以形成,一方

    中早已被打破,这使得人种之间的差异在进化的最初级阶段就已经接近

    路和高速公路,后来又发明了飞机,人类族群的藩篱在社会进步的过程

    发明了轮式交通工具,造出了马车,人们制造了火车和汽车,修建了铁

    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发明了船只,驯服了野马并开始骑乘它们,人们

    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智力的拓展,人类的迁徙能力强大到了丝,时而被炫耀,时而被隐藏,时而被剪短,时而被修整,烫弯、拉

    直、盘上去、放下来、染色、焗黑……人类修饰头发的方法恨不得有上

    千种,而头发对于女性也着实是意味良多,它可以是女性最荣耀的拥

    有,也可能触犯最严厉的宗教禁忌,女性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都不会像

    头发这样,因文化差异的存在而闪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

    在仔细解释这些具体的差异之前,有必要先来对头发本身多一些了

    解。每个人类的脑瓜上大约生长着十万根头发,金发人种的头发较细,作为补偿,他们的头发数量相应地就会略高于平均数,大约为十四万

    根,深色皮肤的人种大约有十万八千根头发,红头发的人发质最粗糙,数量也仅在九万根左右。

    一般来说,每根头发的生长期为六年,随后它就进入了三个月的休

    眠阶段,之后就会脱落。在任何时候,人类总有90%左右的头发处在生

    长状态,另外10%处于休眠阶段。在人类的一生当中,平均每个发根会

    陆续长出十二根头发。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没有季节性的换毛,我们头发的厚度一年四季都是相同的。

    平均下来每根头发一年能生长13厘米,具体到健康的年轻人,其头

    发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每年18厘米。因此,对年轻人来说,如果不对头

    发加以修剪,他们的每根头发在脱落之前都能长到一米多长,这个数字

    远远超过了其他灵长类动物所能达到的极限,是名副其实的只属于人类

    的特征之一。

    偶尔也会有例外的情形出现,少数人的头发在六年的生长期之后没

    有休眠和脱落,而是继续地长下去,它们就那样长啊长的,有些能长到

    一人高。更有甚者,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有的女子的头发长得更长,能

    够被它的主人踩在脚底下。曾经有个美国的年轻女子,拥有长度超过四

    米的秀发,但与来自中国的世界纪录保持者相比,这位美国妞的成绩就

    算不得什么了,中国的那位姑娘头发长度接近五米。看起来在人类的遗传基因中,似乎还是注入了某种让头发持续生长的动力,在个别情况下

    这种动力甚至会失控,从而导致一些人拥有了非常非常长的头发。

    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头发都能长到那么长,但有一件事情还是显而易

    见的,那就是既然拥有数量那么庞大的头发,惯于搞发明创造的人类当

    然不会坐视,他们很快就尝试着在头发的形状和样式上玩开了花样。通

    过发掘出土的一些非常古老的女性雕像,我们能够确信,关于修饰头发

    的种种尝试至少在两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不少来自石器时代的雕像,能够被清楚地区分出发型,而且很显然,他们的发型是有意设计的,比

    如说,有些人物的雕像,他们的头发是集中扎在脑后垂落下来的,而有

    的人物雕像还额外编了一条小辫子,俏皮地垂落在右边的肩膀上。

    如果去向那些古老的岁月中探寻,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发型是怎样缓慢地发生改变的,而每一种发型又都

    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职业美容沙

    龙的大量涌现,再加上全球通讯系统在推波助澜,发型的更改速度被显

    著地提升了。

    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几乎到处都充满了强有力的流行因素,单一

    主题一统天下的情况已经荡然无存。张扬个性成了社会的主流,成为每

    个人的努力目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各种发型比以往多出了太多。当然

    还是会有人努力模仿明星的发型,但那仅能产生为时较短、范围也较小

    的流行趋势,因为有那么多的名人发型可以仿效,没有哪一种敢于自封

    为“二十一世纪初期唯一的主导发型”。女政治家们偏爱精干的短发,流

    行歌手们喜欢飘逸的长发,好莱坞的女影星们会蓄起看似蓬乱、实则经

    过了细心设计的发型,叛逆青年们更醉心于狂野的朋克头,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其他发型,每天都可能会同时出现在我们吃早餐时阅读的报

    纸上。不要徒劳地企图对这些发型做大致的定义和区分,所有这类努力

    都将是不合时宜的无用功,因为每一种发型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变种,各种细微的变化简直难以用语言来描摹。

    在这里我们可不想仔细罗列各种各样的发型,尽管它们充分体现了

    人类的创造性,我们需要记取的是,在过去的很多个世纪中,女性

    的“发型策略”其实总共只有那么有限的几大类,那才是我们关注的重

    点。所有这些发型绝不是源于时尚人物的突发奇想,而是源于女性所拥

    有的几种简便的、基本的拾掇头发的方式。有些“发型策略”早已被湮没

    在历史当中,如果拿到现在,它们看起来肯定是极其古怪的,而另外一

    些“发型策略”时至今日仍然与我们同在。

    收拾头发的最简单不过的办法,是让它保持自然的状态。也就是

    说,女性的头发始终是随意垂落的,松散自然的,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

    是个人的领地,无论是在特别的社交场合,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采

    取这种策略的女子当然会洗头发,梳理头发,但不会刻意去妆扮它们。

    这是所有女性发型策略中最基本的一种,不过现在已经不大多见了,在

    那些依然保持着天真质朴本色的社会文化当中,在那些以简单朴素为美

    的地域当中,我们或许还能够找到它的影子。这种策略也许植根于贫

    穷,但也不尽然,因为就算是在根本没有钱去购买护发产品或对头发做

    专业护理的地方,女人们依然会热衷于妆扮她们的头发,盘头发、编鞭

    子、使用发卷卷曲头发,这些方法花销不大或者根本不用花钱,而且还

    能帮助女人们打发时光。

    对于那些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的女人,比如说是在田间劳作,或者

    在工厂做工的女人,有另外一种非常实用的发型策略适合她们。为了方

    便,她们的头发被绑在脑后,以免挡住眼睛,或者与生产工具纠缠在一

    起。等她们干完了每天的活计,她们会把头发散开来,就让头发自然地

    垂下。这是以往乡下女人最常用的发型,直到现在仍被很多女人沿用,虽然现如今的女人们很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还是有很多人记得它

    的好处,毕竟把头发梳到脑后绑成马尾巴,是保持头发整洁的最有效方式,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

    而对绝大多数的女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现代都会的女人们,天然

    的、实用的发型解决方案就显得不那么够用了。千百年来她们已经历经

    种种“考验”,习惯了赶时髦,认为头发就应该以某些方式加以处理,例

    如夹起来、做各种造型、染色、烫成大波浪,或是把头发拉直、分层、挑染甚至是其他的装饰,举凡这些手段,都是很常见的做法,特别是在

    那些到处都开设着美发沙龙的国家或者地区,但在某些国家,这些做法

    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那里有严格的宗教禁忌,以任何手段展示女性

    的美丽都万万不可以。

    扮美头发的两大主要方法是把发型做大或者收小。做大发型的好处

    是可以强化视觉效果,让头发所接受的修饰看起来更显眼,同时它也能

    让人看起来显得更高一些,在人群当中也更醒目一些。要实现这种方

    法,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选择戴上某种款式的假发套。

    戴假发的风俗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埃及,高贵的女

    士们总是把她们的头发彻底剃光,并在公共场合戴上华丽的假发,这已

    经成为了当时的风俗。罗马帝国的妇女们不会把头发全剃掉,但她们也

    钟情于戴假发,以此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自我炫耀的方式后来

    导致了令人恐怖的趋势,贵妇人们不仅要戴假发,所戴假发的选材还必

    须有特别的来源,一定要用被罗马帝国军队征服的异国人民的头发编织

    而成——以致于每当罗马军队征服一个地方,“收割”当地人的头发也成

    为士兵的必修功课之一。

    中世纪时,戴假发的习俗曾经在教会的干预下被禁止,但到了伊丽

    莎白时代,假发的使用又开始死灰复燃。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所

    使用的粗糙的化妆品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头发和皮肤,不得不找个什么

    东西做做遮盖。到了十八世纪,假发迎来了兴盛发达的巅峰时期,那时

    的社会时尚是夸张再夸张,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时尚女性们花在头上的心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真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

    人的假发,高度超过了七十五厘米,并且做了极其精巧的装饰,为了让

    戴有这种假发的女士顺利通过,门口必须被加高才行,而马车上的座位

    也要因此降到特别低的程度。特制的床上支撑物也应运而生,以便女士

    在不摘下假发套的情况下也能适当地坐卧休息。在巴黎的剧院里,只有

    订了包厢的女士才能戴假发,因为倘若让她们待在别处,后面的人就甭

    想看见舞台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哪种发型策略会对社会生活产生那么

    巨大的影响了,它是典型的特种消费,由于生产和维护这种假发的代价

    非常高昂,倘若没有一个相当有钱又非常大方,肯于花费大价钱去追赶

    时尚潮流的老公,恐怕没几个女人能负担得起假发给她们带来的巨额账

    单。也正因为如此,女人们对假发的展示完全可以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用来衡量她们的老公究竟有多么富庶。

    为这种极端“狂傲无礼”的时尚潮流画上休止符的是“吉约坦夫人”,别误会,那不是一位女士,而是“断头台”的文雅说法,在法国大革命期

    间,它斩下了无数剥削阶级、王公贵族的头颅。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之

    后,戴假发的风气再也无力回到它的全盛时期,只能偶尔以这样或那样

    的形式短暂复兴,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流行带有娱乐性质

    的假发,它们是用合成材料制成的,往往被染成鲜亮的、人为制造出来

    的颜色。假发的好日子终究是越走越远了,近些年来虽然人们也会使用

    假发,但它们通常都被做得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头发,让旁观者几乎无法

    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有些女性(特别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而头发稀疏的女性)如果不戴

    上一副足以乱真的假发是绝对不会出门的,相当一部分社会名人也采取

    了同样的做法,倒不是因为他们的头发有问题,而纯粹是为了使用方

    便。即便他们自己的头发保持着很好的状况,戴上一副假发仍然是让自

    己的发型既时髦又整洁的最快速简便的方式,比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

    打理头发强得多。假发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它们接受日常护理,以便长期保持整洁、典雅的外观时,它们的使用者无须在场。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继续谈论把发型做大的话题。最近一次

    流行超大发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流行时尚不是戴上体积超

    大的假发套,而是把真实的头发做成爆炸式,让发型显得尽可能的大。

    实现这种发型的工作流程是,把头发弄湿之后头朝下进行吹干,然后再

    做相应的梳理,接着使用摩斯定型,最后再用大量的发胶喷雾加以固

    定。这种蓄意挑战地心引力的做法遭到了不少冷嘲热讽,有批评家言辞

    尖刻地表示,这种发型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奇迹”。美

    国著名乡村歌手多莉 帕顿是最早使用这种发型的名人,该发型因此常

    常被称为“多莉 帕顿发型”,这种柔软而蓬松的发式在美国的中小城镇以

    及南方各州特别流行,留这种发型的人经常会把一句格言挂在嘴边,那

    就是“头发越高,离上帝越近”。“多莉 帕顿发型”风靡一时的一个主要原

    因在于,头发被做得那么蓬松巨大,就能让姑娘们的大脸盘看起来小一

    些,因而也就更迷人一些。同时这种发型也是个性张扬和充满自信的,留这种发型的人看起来会更加信心十足。但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这

    种发型是傲慢和粗俗的,完全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刻意做出的“心理补

    偿”。而且这种发型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虽然它是女性体现自我意识

    的响亮证明,但偏偏却是反性感的,因为男人无法把手伸进这种发型里

    面,去温柔地抚摩姑娘的头发。

    再往后来,一种更加巧妙的做大发型的方式开始受到青睐,那就是

    接发,其目标是把女性的头发接得更长。无论是厌倦了自己的短发,想

    要暂时换换心情,还是为头发始终长不到理想的长度而苦恼,姑娘们都

    能通过接发实现自己的目标。现代的头发美容技术已经高度进步,旁人

    几乎不可能发现接发的痕迹,不过还是有人会选择故意让接发的部分很

    明显,她们的用意正在于让人看出头发是接过的,在某种意义上,她们

    的接过的头发起到的是假发的作用。第二种拾掇头发的重要策略是把发型做得很小,方法可能是将女士

    的头发去掉一些,也可能只是通过某些手段,努力把头发扎紧就行了。

    最通俗的一种发型版本是把头发扎得特别紧,紧贴着头皮,这在隆重、严肃的特别场合经常被用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及私人生活中,女性往往会选择将头发放开,让自己感觉轻松随意。近几十年来,很多

    女性都希望在生活当中保持自然轻松的心态,同时也让自己的外表看起

    来自然随意,但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比如葬礼、婚礼或盛大的庆祝

    仪式上,当然是不可能那么做的。为了让自己的外表更符合仪式气氛,很多女性选择了把头发梳理起来,扎成某种紧密的发式,这种做法是在

    向旁观者传达明确的信息,“我很重要,我很严肃,不许小看我。”

    有些女士的做法更为激烈,她们从来不会在公开场合把头发放开,她们始终把头发裹紧在脑袋上,让它看起来像个小圆面包或其他类似的

    形状,这种紧张的发型一直要等到她们回到私密的家居空间时才会解

    除。我们习惯于把这种对付头发的方式称作“女强人策略”。对那些需要

    表现得精明干练的女性来说,把头发尽可能地夹紧在颅骨上能够让她们

    显得更有控制力,更有权威性,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

    的柔美特征,让她们的外表更有魄力。她们的头发会梳理得非常整洁,让男人不敢动起抚摩它的念头,况且她们的头发又被扎得极其之紧,让

    旁人丝毫没有把玩的可能。“女强人策略”往往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应用

    这种策略,女性的身边如同筑起了一道坚强壁垒,能够把不相干的人拒

    于“千里之外”。

    有的女人选择了把头发剪得特别短,想对这么短的头发做造型就不

    那么容易了。因为长度不够,要把它们绑扎成任何发式都是不可能的,幸好因为不怎么长,即便让它们自然地待着,也不至于在从事体力劳动

    的时候阻挡视线。这种超短发的缺点是不能根据不同社交场合的需求去

    变化出适宜的发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发型一度被时髦女性所追

    捧,随后该发型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短暂复兴。很显然,超短发型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传达一种信息——留这种发型

    的女人是活力四射和轻松自在的。她们把自己的头发高度简化,舍弃了

    体现女性美的其他很多选择,变化出了一副淘气男孩儿般的发型。不过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两次流行期间,它暴露出了一个致命

    的缺点,那就是难于护理,姑娘们在美发沙龙里精心打造出的漂亮外

    观,出了门口让风一吹,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超短发又一次走向流行,而且流行的范围比以

    往更大。它几乎变成了一项全民策略,这在职业女性当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她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赢得男性同事们的尊重,清爽干练的外形当

    然也是手段之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短发的流行趋势逐步转弱,原因是职业女性的个人理念有了改变,在当时的职业女性当中有这样一

    句名言:“我依然像从前一样训练有素,但我没必要为了成为全世界一

    流的职业高手而放弃自己的女性美。”九十年代的发型时尚不再走极

    端,既没有过于咄咄逼人的男性化特征,同时也不是过于刻意地强调对

    头发的装饰,女性们追求的目标是将漂亮时髦的因素与适度的性感结合

    在一起,从而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前,对西方的头发美容行业提出了全

    新的挑战。

    有部分女性选择了一种把发型做小的极端方式,她们把头发剪得只

    剩下一点,几乎可以与光头画等号。这意味着她们全然抛弃了用头发来

    扮美自己的权利,对于那些采取了这种做法的漂亮女生来说,它等于是

    向世界发出了傲慢的宣言,“看看我吧,我可不需要用漂亮的头发来让

    自己更有吸引力。”当然这也被一些人批评为“内心空虚的表现”。将头

    发剪成这个样子实际上是对主流社会表达叛逆的方式,选择这种方式的

    女性摆明了是不肯盲目跟从时尚流行的发式,不愿被裹挟在各种时尚趋

    势当中。而不喜欢这种发型的女性则认为,这是一种蓄意的自我标榜,是通过令人震惊的手段寻求出位。男性也对这种发型怀有抵触,温柔地

    触摸女性的秀发本来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享受,却随着超短发的出现而被剥夺了。

    还有更极端的方式,一部分女性索性把自己的脑袋彻底剃光了,所

    有的头发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在有些社会文化当中,把女性的头发剃光

    通常意味着一种惩罚,还有一些社会文化把剃光头作为奴隶的标志,或

    者是向某种宗教献身的标志。当然还有一些社会文化要求女性在特殊的

    哀悼仪式中统统把头发剃掉。在古代腓尼基,女性如果在参加悼念仪式

    时没有剃光头,就意味着她自愿沦为娼妓。近来曾有―位法国时尚设计

    师劝说他使用的所有模特都剃光头,以此来表明,现代女性不应该成为

    自己“头发的奴役”。对男人来说,他们不会欣赏剃光头的女性,因为从

    以往的圣女贞德直到如今的朋克音乐女歌手,所有这些剃了光头的姑娘

    往往不太性感,甚至根本不性感,与那些留着长发的女性形成了极其鲜

    明的对照。

    由于有着媚惑男性的作用,有些时候女性会被禁止以任何一种方式

    展示她们的头发,她们被勒令必须遮盖或者罩住头发,不能把这些潜在

    的“情欲信号”暴露出来。遮盖头发的最温和的方式是戴上某种头饰。在

    进入天主教堂的时候,女性必须戴上帽子或者头巾,这让人联想起以往

    的岁月,女性在参加基督教的活动时曾经被要求必须把头发遮盖得严严

    实实。这种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留下了些许遗迹,比如说在婚礼

    或葬礼等正规场合,女性往往需要戴上帽子出席。

    在宗教传统被严格履行的社会当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女性往往

    被要求把整个头部都遮住,才能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只有当她们回

    到自己家里,没有外人在场时,她们才能亮出自己的头发。譬如在伊斯

    兰教国家,这条规矩会被非常严格地贯彻执行。如果女性在街头走过

    时,不经意间在传统的头巾遮盖下露出了一络头发,即便是短暂的一瞬

    间,也可能为她们招来一顿来自宗教执法人员的暴打。在严格奉行天主

    教教义的社会当中,也会强行要求所有女性遮盖自己的头发,以往这条戒律会被那些虔诚的教女所恪守,时至今日,它依然严格适用在尼姑们

    的身上。

    依宗教教义遮盖头发的例子在当今的繁华都会纽约也能找到,一个

    很特别的例子就发生在纽约的东正教犹太人社区。这里的女性在公开场

    合必须把她们的头发完全遮盖好,只有到了卧室,她们才被允许亮出头

    发,而“观众”也仅限于她们的丈夫。尽管如此,这些社区的女人们还是

    想出了非常精明的解决手段,既不破坏宗教戒律,同时还能让她们自如

    地过上普通纽约人的正常生活。她们花费了大价钱,买到了高度逼真的

    假发,戴起来简直跟她们自己的头发没什么两样。当她们在自己的真发

    外面套上这种被称为“施特尔”的假发时,她们的外观几乎看不出任何改

    变,外人即便仔细分辨,也难以确定她们究竟是戴了假发还是压根儿没

    戴着。通过这种方式,宗教规章得到了遵守,同时也没有牺牲那些女士

    们的个人形象。

    我们已经提到了,头发是女性身体上经受了最多试验的部分,这是

    因为头发易于做出改变,改变的发生过程往往非常迅速,而所有这些改

    变又不是永久性的。只要头发继续生长,很快就能尝试新的发式。更何

    况,头发又是那么地显眼,即便是发型上最微小的改变,也能被哪怕最

    粗心大意的旁观者轻易识破。

    要谈论女性头发的象征意义,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对照着入手。一

    方面是长长的、飘逸的、可以拿来抚摸的天然的头发,另一方面是短短

    的、传达着严肃信息的头发。长长的、松散的头发被看成是不受约束的

    象征,它体现着性感、自由的精神、和平的心态和创造性,“壁垒森

    严”的短发则让人联想到纪律性、自我控制、高效率、整齐划一以及自

    信心。这显然是过于简单化的概括,但让人意外的是,它们在很多情况

    下非常接近于实际情况。对人类女性来说,来自头发的最大享受依然是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供她们展示自己的个性风格和个体意识,同时也影响到她们自己的情绪。倘若没有那些男性至上的宗教条文横加干

    涉,女性可以把自己的头发作为向世界展示其个人特色的一个理想手

    段。

    除了多种多样的发型选择和风格选择之外,变化头发的颜色也是女

    性修饰头发的重要手段。天然的头发颜色,从极深的到极浅的,都与我

    们皮肤的颜色一样,是为了适应所处的气候环境而生成的。每种颜色,不管是黑的,褐色的,红的或者黄的,都有着特殊的诉求,以及适应环

    境方面的重要意义。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但凡女性动了改变头发颜色

    的心思,她们的选择似乎都指向了同一种颜色,这种颜色完全具备了压

    倒性的优势。在每一百位打算改变头发颜色的女性当中,百分之九十以

    上的人选择了染成金黄色。乍看之下这确实让人感到迷惑,到底为什么

    会有那么多深色头发的女性想要把头发染得像斯堪的纳维亚女性那样的

    浅颜色,同时又很少会有斯堪的纳维亚女性有意把头发染成褐色或者黑

    色呢?斯堪的纳维亚女性的金黄色头发显然与气候扯不上半点关系,与

    人种也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我们能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在各种条件

    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很相像的高加索地区,绝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深颜

    色的。那么金黄色头发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的呢?为什么有那么

    多的女性为它着迷,以致于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奇怪的状况——假冒的

    金黄头发女子比货真价实的金黄头发女子要多得多呢?

    金黄头发的优点之一是它们的出色质地,它们有着非同一般的细腻

    触感,因而在亲密的身体接触中,会给人留下非常好的柔软感觉。那些

    纤细的金黄色头发,在受到男人手指的触碰时,或者是在拂过男子的面

    颊时,最容易让男性想人非非,从这层意义上讲,金黄色头发比红头发

    或者深色的头发要更有女性的魅惑。

    事实上金黄头发的女子整个身体都更有女性的柔美,她们的身体表

    面有一层柔软的绒毛,而深色头发的女子体表的毛发更为刚硬,往往必须要用剃刀或者脱毛剂来对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黄头发女子在腋

    窝和外阴部位的毛发分布更为精致,性感撩人。正是由于在除了隐私部

    位之外的整个体表都有着丝绸般的润滑感觉,金黄头发的女子比那些多

    毛的深色头发女子更容易吸引男性,有一定的优势可言。

    其实为数众多的深色头发女子并不能通过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色

    而使它们变得更柔软,但在她们把头发染成金黄色之后,真的收到了一

    些很好的效果。这种变化源于人们心理上的变化——漂染而成的金黄色

    头发在发质上不会有好的转变,也不可能因此变得柔软,可它们看上去

    的效果确实是好多了。

    金黄头发的女子还有另一项优势,这个优势完全来自于视觉效果:

    与深色头发的女性相比,同年龄的金黄头发女子看上去会显得比实际年

    龄更小一些。这样的外观更能激发成年男性的性需求,因为它几乎可以

    被当成“来照顾好我”的强烈信号。金黄头发的女子看上去更显年轻的原

    因也许在于,她们的黄头发、白皮肤看起来更像是孩子,从而让旁观者

    产生了错觉。

    人人都想把头发变成金黄色,这对于美发师以及制售假发的人当然

    是利好消息。从古老的帝国时代,到现而今的欧洲巴洛克沙龙,一代又

    一代深色头发的女性都在想尽办法,依照最时新的头发款式和药物剂

    量,努力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更接近于金黄色。事实上从人类历史的初

    始阶段算起,为女性染黄头发的事业一直都很兴旺发达。

    有些把头发染黄的手段并不靠谱,经常得碰运气,而有些手段不仅

    没把握,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可能致命。古希腊人使用一种用黄色花

    瓣、钾溶液和有颜色的粉末搀杂成的液体涂抹头发,以此来获得那种性

    感的黄色头发。罗马女性使用一种德国香皂来染头发,那可是专门从北

    方进口来的,不过她们还有一种更容易的选择,戴上顶金黄色的假发出

    门比任何方式都来得方便。这些早期的假发是用北欧人的头发制成的,其原料都来自被罗马帝国军队征服的广大疆域。这种使用被征服者的头

    发制造假发的时尚流传很广,著名的罗马诗人马提雅尔曾写了下面几行

    诗句,讽刺这种带着血腥味的时尚。

    盖拉披着一头金发

    有谁相信那真的是她的头发吗?

    她发誓那是她的头发,真的,她赌咒发誓了

    可我知遒道那是她从哪里买来的。

    时光不停地流转,染头发的方法也花样翻新,越来越多。初期最常

    使用的染发物品包括植物的灰烬、坚果壳、成熟的浆果乃至醋的沉淀

    物,藏红花则被用来揉搓头发,让头发沾染它的香气。水煮蛋的蛋黄和

    野蜂蜜也被尝试使用,涂上它们之后,需要在强烈的日光下多晒上一会

    儿,好让它们起作用。伊丽莎白时代的富有女性会在头发上撒一些金

    粉,另一种性质相近但更为经济的做法是,把泡在白葡萄酒里的大黄擦

    成粉末,撒在头发上。有些时候胆子比较大的女性会冒险把头发浸泡在

    硫酸盐溶液里,或者明钒溶液里,结果其中的一部分人就彻底摆脱了那

    些让她们不喜欢的头发颜色——由于激烈的化学反应,她们的头发彻底

    掉光了,以后的日子里,她们只能靠金黄色的假发来装点她们的时尚生

    命了。

    以后的染发处方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苛刻。1825年发表的一篇名

    为《美丽的艺术》的学术论文向它的读者传授了一个公式,并宣称只要

    照着去做,就能收获到淡黄色的头发。具体步骤是:煮开一夸脱(0.95

    升)碱水;加入半盎司(14克)咸白屈菜根和姜黄根;加入两打兰(古

    代欧洲的重量单位,1打兰约等于1.772克)藏红花和百合花根,以及毛

    蕊花、金雀花、金丝桃的花瓣各一打兰。所生成的混合物必须经常地涂抹在头皮上。

    日复—日,年复一年,曾有那么多喜欢社交的女性竭尽全力想要获

    得令人愉悦的金黄发色,但正如大多数时尚流行一样,金黄色的头发也

    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并被沾染上了其他的不良成分。即使是在久远的

    罗马帝国时期,把头发染成金黄色的举动也迅速背离了自己的纯洁本

    意,过多的假发和染料让这种迷人发色的价值大大降低,甚至曾有一个

    阶段,它不再是纯洁无瑕的女性象征,而与某种职业发生了关联——成

    为了妓女的外在符号。

    罗马帝国的色情行业是组织完善、管理严密的,妓女需要领取执

    照,依法纳税,实际上是有专门的法令规定她们必须戴上金黄色的假发

    才能执业。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的第三任妻子、声名狼藉的女色情狂麦

    瑟琳娜一直沉醉于与陌生人进行突如其来的、充满兽性的性行为,她甚

    至会趁着夜色溜出皇宫,戴上妓女的假发,在城市里游荡。麦瑟琳娜对

    于男女苟合之事是那样的狂热,据说已经到了毫不避讳的程度,她在整

    晚鬼混之后经常会扔掉假发,大摇大摆地返回皇宫,完全不怕被别人认

    出来。麦瑟琳娜的性事太辉煌了,以致于后世的心理学家给女子色情狂

    取的别名就叫“麦瑟琳娜综合征”。

    罗马的时尚名媛们很快就开始效仿麦瑟琳娜,这股风潮来势旺盛,让立法者们也无力制止。为了改变局势,要求妓女戴上金黄色假发的条

    令被废除,但经过这段不名誉的岁月,种种不道德的因素就与金黄色的

    头发联系在了—起,在以后的很多个世纪中,人们都无法改变观念。此

    后金黄头发还是曾经多次流行,但每次的出现都不再是最初的纯洁女性

    的象征,而刚好走向了它的反面。真正天生金黄头发的女人与伪造的金

    黄头发的女人,其区别往往在于前者是天使,后者却是淫荡成性的,因

    为相当数量的女人把头发染成金黄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吸引异

    性,这个意识在她们的脑海里太强烈了,所以她们总是会制造麻烦。所以,起初作为好女孩形象重要特征的金黄色头发,后来就好景不再,反

    而成了麻烦的代名词,每个时代几乎都会产生那么几位超级“金发女

    郎”,每个时代也都会有各自的专有名词来指代那些风流成性的、伪造

    的金发姑娘,比如“金色的炸弹”、“赶时髦的人”、“洋娃娃”、“荡妇”等

    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偏白的金黄色头发开始大行其道。1937年琼

    ·哈罗(美国性感女影星)以26岁的芳龄早早去世时,她已经开创了一

    条成功的道路,在她之后,无数的金发女星扬名立万,甚至可以说,从

    那时起直到现在,都是金头发的女演员主导着银幕。好莱坞造就的人数

    众多的女明星当中,大多数都是金黄头发的,当然,她们之中很多是被

    设计成金黄头发的,而不是天生的金发美女。有些女影星会想方设法地

    创造条件,努力让自己金发美女的形象变得无懈可击,玛丽莲·梦露就

    曾经忍受痛苦,把自己阴部的毛发也漂成了浅浅的金黄色,以配合自己

    的偏白的金黄色头发。金黄色头发的女性通常都很有信心,精神愉快,做事情忘我投人,待人温暖,这或许是因为依据古老的说法,她们的金

    黄发色象征着太阳和金子的缘故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曾有—位评论员发表了一番能让深色头发的

    女子感激涕零的言论,“如果—位男性非常在乎一个女孩,他会希望她

    是简单自然的。任何人造的成分都会让认真的男性退避三舍……总的来

    说,他会倾向于选择一位金发女子做情人,但老婆还得是个深色头发的

    女子,因为她们更诚实。”黑色的眉毛,像她们所说,成为了一些女人的最爱,实际上那

    里无须太多的眉毛,只要用笔画出一个半圆或者半月形就够了。

    ——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眉毛所在的前额区域在人体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十八世

    纪的面部表情研究专家曾说过,“前额在面部的所有区域当中是最重

    要,同时也是最有特性的”。对当今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个陈述也许会

    让他们感到奇怪,因为人们往往会更注意眼霜和唇膏,看来眼睛和嘴唇

    才是女性脸上最重要的部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区域。话虽如此,前额

    的重要性还是不能抹杀,设想一下,有谁能够在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谈

    时,完全不会下意识地通过眼眉的运动和前额皮肤的舒张,做出不同的

    表情呢?这些动作在传递情绪的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

    在检视这些前额运动,以及女性的眉毛与男性的眉毛究竟有什么不

    同之前,我们需要先来搞清一个问题,人类的前额区域究竟有什么存在

    的必要呢?如果你近距离地审视黑猩猩的脸,并把它与人脸并排做比

    较,就会发现前额部分的差别非常显著。在猿类的脸上,基本上不存在

    眉毛的区域;而在人类的脸上,眉毛位于眼睛的正上方,那里有一大片

    裸露的皮肤,整个区域最显著的装饰就是两条相对而言占地很小的眉

    毛。与人类全然不同的是,黑猩猩的发际线很靠前,一直压到了眉毛

    上,而眉毛所在的部位倒几乎是不怎么长毛的,事实上,猿类的前额部

    分与人类的前额部分完全是反着来的。

    当我们仔细端详黑猩猩的脸,或是其他猿类的脸,最突出的发现就

    是,他们拥有巨大的、突出的眉弓,这个突出的骨骼部分能够防止眼睛

    受到伤害,人类的眉弓早已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不见了。不过这种“消

    失”仅限于外观上,如果你用自己的指尖去摸索自己眼窝正上方的骨骼

    部分,还是能够感觉到那一带的头骨是加厚的,能够对眼睛起到保护的

    作用。之所以人类的眉弓变得不那么显眼,不是因为它自己在渐渐

    地“消失”,而是因为眉弓以上的前额部分剧烈地膨胀了,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大的脑容量,人类的眉弓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它周围区域的剧烈变

    化给吞没了。黑猩猩的脑容量大概只有400立方厘米,人类的脑容量则

    在1350立方厘米左右,是黑猩猩的三倍多。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脑容量有

    了巨大的扩展,特别是在前面这一侧有了巨大的拓展,才让我们拥有了

    一张“眼睛以上的脸”。

    由于拥有了一个专属于人类的特征,在眼睛上方产生了一大片全新

    的皮肤区域,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因此得到了一个额外的区域,可以用来

    发出视觉信号。尽管前额的皮肤是紧紧包裹在头骨前部的,但它们不是

    完全固定在那里的,这使得视觉信号的发布成为可能。前额的皮肤能够

    做小范围的运动,虽然轻微,但却显而易见,而之所以前额的微小动作

    都能被看到,完全是因为当皮肤移位时,会在脸上产生出有皱折的区

    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前额部位除了大片光滑裸露的皮肤之

    外,还留着那两小块毛发。对这两小块毛发,专业的叫法是“眉毛上方

    的毛发残留”,普通的叫法是眉毛,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标记的作用,能

    够让前额皮肤的运动越发地清晰可见,让别人隔着一段距离也能看到。

    一度人们曾经以为,眉毛的主要职责是为了阻止汗水和雨水滴落到

    眼睛里。虽然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如同在前额的下

    方为汗水和雨水开辟了两条偏离眼睛的“水槽”,但它们的首要作用无疑

    还是信号装置,用来把它们主人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转化为视觉信号,传递给主人的同伴们。

    通过对各种情绪状态下女性面部表情的大量研究,我们确信女性的

    眉毛有六种明确的动作,每一种都与某种特别的情绪状态相关联,具体

    情况分别是:

    【眉毛低垂】

    这个皱眉动作,并不是完全向下的,在眉毛向下运动的同时,它们也会略微地向内运动,彼此更加靠近。这个动作的效果是,把眉毛之间

    的皮肤压缩在一起,使得皮肤之间形成短短的、纵向的皱纹。皱纹的数

    量因人而异,每个成年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纵向的皱纹可能有一条、两

    条,甚至三条、四条。而这些皱纹往往是不对称的,它们在长度、形状

    方面总是不尽相同的。

    当我们做眉毛低垂的动作时,前额部分原有的水平皱纹会相应地变

    得平滑,但并不会彻底消失。人类老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当他们用

    面部表情表达情绪时,脸上随机出现的皱纹越来越多。对于那些年轻

    人,皮肤上的褶痕会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而出现或消失,但随着年华老

    去,那些褶痕渐渐地明显,以致于永久地蚀刻在皮肤上。当一个人并未

    做出皱眉的动作时,他或者她的印堂部位依然可能会有纵向的皱纹,那

    是他们以往做出皱眉动作时所留下的印记。

    眉毛低垂的动作通常会在两种情境下发生,而这两种情境可以说是

    截然相反的,我们把它们粗略地划分为进攻性的和防卫性的。在进攻性

    的情境下,这一动作所代表的情绪可能有很多种,情绪的强度也各不相

    同,从简单地表达异议,到有些厌烦,到极度的愤怒;而在防卫性的情

    境下,这一动作意味着有某种危机近在眼前。

    在人类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不仅会有皱眉的动作,同时还会伴有颧

    骨部位的皮肤向上抬升的动作。这两个动作同时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在

    眼睛睁开并保持活动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对眼睛的保护。这个

    复合动作是人类在预见到身体冲撞时最典型的面部动作,在很大程度上

    代表了退缩和抗拒,同时它也可能出现在当人们猛然受到强光照射的时

    候,作为保护眼睛的一种自然反应。

    这种防卫性质的复合动作在人们微笑、哭泣或者感到强烈的厌恶时

    也会经常出现,也就是说,这几类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可以被纳

    入“眼睛过度暴露”的范畴。在防卫性的情境下,眉毛低垂是出于保护眼睛的唯一选择,而在进

    攻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就是第二位的了,尽管它同样是起到了对眼睛

    的保护作用,让眼睛尽量避免遭受在进攻性情境下可能被激起的报复性

    攻击。我们习惯于把“横眉立目”的脸看成是凶猛的面相,因此,看到这

    样的面孔,没有人会认为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如果谁那么认为

    了,那必定是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这种面相其实并不是真正勇猛到

    了无所畏惧的面相,因为它仍然知道要对至关重要的身体器官——眼睛

    做必要的防护。真正无所畏惧的、充满攻击性的脸不是横眉立目的,与

    之正相反,是眼睛大睁、眉毛停留在原位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几

    率并不高,因为总的来说,暴力行为往往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报复,卷入

    冲突的人很少是安全的、不受攻击的。

    【眉毛抬高】

    与上一个动作一样,扬眉毛的动作也不是完全发生在垂直方向的。

    当眉毛扬起的时候,同时会伴有向外侧的移动。这个动作起到的效果是

    拉伸了眉毛之间的皮肤,同时也让眉心的纵向皱纹舒展开。在这个动作

    的过程中,整个前额的皮肤都会向上挤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皱纹,它们大致上会保持互相平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水

    平方向的皱纹会有四到五条。有时水平方向的皱纹会少到仅有三条,而

    有些人的这类皱纹却多达十条,关于水平皱纹数量的统计往往难以做到

    精确,因为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几条皱纹往往是断断续续的,只有中间的

    几条皱纹才会横穿整个前额。

    我们对这种皱纹的习惯性说法是“抬头纹”,抬头纹多的人往往会被

    看成是喜欢“忧心忡忡”的人。但实际上当抬头纹出现时,它们所代表的

    情绪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作家对它们做出过描绘,把它们看成是以下各种情绪的外在信号:惊讶,震惊,意外,快乐,怀

    疑,拒绝,困惑,傲慢,早有预料,质询,不理解,焦虑,恐惧……一位音乐评论家曾对某位歌剧明星做出过一段经典的评论,将后者描写

    成“在眉毛上方也写上了乐谱的歌手”。除了以上的种种阐释之外,要了

    解扬眉毛这一动作的重要性,唯一的途径就是追本溯源,向它的历史根

    源要说法。

    扬眉毛的动作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会做的动作,这个动作的

    最初目的应该是增强眼力。抬高前额的皮肤并把眉毛扬起来,能对增强

    眼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套用一句我们常用的成语,那就叫做“大开

    眼界”,是的,这个动作确实能让视觉神经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

    对猴群来说,扬眉毛的动作是它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反应,通常

    发生在与某些它们所惧怕的东西遭遇,急于尽快逃离的时候。需要说明

    的是,这个动作是在猴群想要逃离,却被其他一些状况所阻止时才会发

    生,这里所说的其他状况,可能会是一系列的事情,也许是又想进攻、又想逃走的矛盾心理,也许是极其强烈的想要留下来,以便对这样一个

    那么可怕的东西多看上几眼的旺盛的好奇心,也许是其他某种让它们想

    要留下来的强烈倾向,遏止了它们遇到危险时的逃跑天性。

    猴子是在应该逃跑却不想逃跑的情况下出现扬眉毛的动作的,这个

    情境同样适用在人类的身上。人类在很多情况下的行为方式是和猴子基

    本相同的,一个脸上堆满了抬头纹的忧心忡忡的人,肯定是面临某种困

    境,想要逃脱却因种种考虑而无法逃脱的人;边笑边扬起眉毛的人其实

    也是遇到了某种状况的,这个动作本身包含了故意搬弄是非的嫌疑,笑

    的人也许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但遭到他们嘲笑的人却一定是非常苦

    恼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的幽默故事首先会制造紧张气氛,将

    我们带到恐惧的边缘,之所以它能让我们发笑,是因为它最终没有把我

    们推进恐惧的深渊;傲慢的人习惯于把眉毛高高扬起,那是因为他们渴

    望从周围粗俗的环境中摆脱出去,对于这类人,美国的口语当中有一个

    专门词语给出了最贴切的描绘——“高眉毛”,其具体含义是自炫博学的、不切实际的人。

    当我们把扬眉毛的动作与眉毛低垂的动作相比较,问题就出现了。

    假定我们发现在自己眼前出现了某种紧张状况,那么我们既可能皱起眉

    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也可能会扬起眉毛,让我们能对现场获得

    更好的观察。两种方式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必须选择其一。大脑必须做

    出判断,哪种需求更最重要的需求,并通知脸部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

    对猴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当猴子面临严重的、被进攻的危险时,它们的

    眉毛是皱起来的;当猴子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时,它们的眉毛是扬起来

    的;当战败表示归顺时,它们的眉毛就又皱起来了。人类在面临同样状

    况时的反应也大体相当。

    当人类处于非常好斗的情绪,可能会立刻招致对手的报复时,或是

    他们已经被打败,担心随时受到攻击时,他们的选择是皱起眉毛保护眼

    睛,而不是扬起眉毛提升眼力;当人类具备较弱的攻击性但同时又感到

    非常害怕时,或者是他们处在某种斗争当中,但不会马上面临遭受身体

    攻击的危险时,他们舍弃了对眼睛的保护,选择了扬起眉毛增强眼力,加强对周遭的观察,以便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更清楚。

    眉毛的这两种动作都有着各自的首要任务,但在事态较为温和的情

    形下,它们可以被作为人类情绪的指示器,传达人们的某种情绪。即使

    没有遇上任何烦心事,根本就不曾感到忧虑,人们也可能会故意扬起眉

    毛,只是为了向某人证明,“瞧瞧我有多么担心你”。由于在通常情况下

    眉毛的这两种动作都脱离了它们的首要任务,因此,要细致区分它们出

    现时会代表怎样的情绪和状态是完全不可能的。

    与眉心的纵向皱纹一样,那些伴随着扬眉毛的动作而出现的抬头纹

    也会随着人类的日渐苍老而越来越深。我们在年复一年地扭曲面部肌

    肉,做出各种表情,前额的皮肤当然会为此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我们

    总是紧张或者忧虑,不断地扬起眉毛,我们的前额肯定会布满细细的、挥之不去的抬头纹,等我们上了年纪,皮肤的弹性变差,这时我们的前

    额将再也无法回到最初平滑、润泽的状态,即使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整和

    保持平静的情绪,也不能找回年轻时的光滑额头,就像一张被折叠过的

    纸,怎么可能不留下折痕呢?

    如果女性的前额留下皱纹,那就是一个确凿的信号,说明她已经不

    再年轻。它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用来考量一个女性是否有过

    于紧张的个性缺陷。对于一位很在意形象的女性,她肯定不愿意让自己

    看起来“又老又神经紧张”,所以她会想方设法去修复前额皮肤的损伤,至少也会想尽办法去掩饰它。

    浓厚的妆容可以帮助掩盖皱纹,但它的作用仅此而已;浓密的刘海

    儿是非常有效的遮盖物,但在狂风掠过时皱纹就将无从遁形。对于那些

    靠漂亮脸蛋吃饭的女性,她们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段。已经有不少年

    头了,爱美的女性纷纷求助于“拉皮手术”,这种外科手段非常奏效,它

    让脸部的皮肤更紧地绷在头骨上,什么皱纹也留不下。

    去除皱纹的更现代的手段是接受BOTOX注射,这种治疗手段是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其作用机制是麻痹前额肌肉,从而使得

    那里无法做出任何动作,无论它的主人处于怎样激烈的情绪状态之下。

    BOTOX实际上是一种毒药,是由梭菌属肉毒杆菌生成的蛋白质毒素,它被直接注射到产生了皱纹的肌肉组织,使它们在三到五个月之内失去

    活性。在这种美容手术当中,毒素注射的剂量是非常小的,因此可以说

    风险很低,甚至没有风险的,但它在具体使用中仍需谨遵医嘱,其安全

    与否必须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定。尽管如此,BOTOX注射法仍然广为流

    行,在目前各种类型的美容手术当中,它的流行程度高居第二位。

    【眉毛斜飞】

    这是前两种眉毛动作的混合体,在一边的眉毛向下垂落的同时,另一边的眉毛却向上扬起。这不是一个特别流行的表情动作,很多人都发

    现要做这样一个表情是非常困难的。

    就如同这个动作本身一样,通过这个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也是拥有两

    面性的。半边脸看上去很有攻击性,而另外半边则是一副害怕的神情。

    出于某种原因,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情在成年男子的脸上相对多见,却绝

    少出现在成年女性的脸上。眉毛斜飞所表达的情绪通常是怀疑,向上扬

    起的眉毛与瞪大的眼睛,它们的位置关系就如同写在人们脸上的一个大

    大的问号。

    【挤眉毛】

    两条眉毛在扬起的同时也相互贴近。与上一个动作一样,这个动作

    也是一个复合动作,包含着两个要素。眉毛向内移动的过程其实是通过

    眉毛低垂来实现的,它使得眉毛之间的距离变得狭窄,并在印堂处产生

    纵向的皱纹;眉毛向上移动的过程当然是通过扬眉毛来实现的,整个前

    额因此出现了长长的抬头纹。也就是说,挤眉毛这个动作会导致两种不

    同类型的皱纹同时出现。

    挤眉毛的动作是极度焦虑或者极度忧伤的外在表现,它同时也能够

    在慢性病患者的脸上被观察到,记住,急性病患者的情形就全然不同

    了。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脸部的收缩,导致患者

    眉毛压低并且紧紧皱在一起,而那些令人郁闷的慢性疼痛则更容易造成

    挤眉毛的动作。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去除头疼的药物所做的广告当

    中,挤眉毛的动作完全是头疼患者的标志性动作。

    就这个动作的最初起源,专家估计是眉毛接到了大脑的双重指令,要求它们对疼痛做出自然反应。其中一条指令的内容是“扬起眉毛”,而

    另一条指令的内容则是“压低眉毛”。于是不同的肌肉组织就开始照着指

    令行事,朝着完全南辕北辙的方向使上了劲,由于相互之间造成了牵制作用,第一组指令的效果只是让眉毛略微抬高了一些,而接到第二组指

    令的肌肉尽管努力想把眉毛压低并且合拢,最终却只能让它们彼此靠近

    了一点点。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不是说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如此——眉毛

    的内侧会比外侧抬升得更高一些,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痛苦的八字眉”。

    这种夸张的表情常常挂在那些过于忧虑的人们脸上,似乎他们在经历眼

    前的痛苦的时候,还联想到了更多的苦难。如果一位没有经历过太多悲

    惨事件的女性异想天开,想要让自己摆出“痛苦的八字眉”,她成功的可

    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她感觉到自己的面部肌肉已经在照着正确的流程展

    开运动,但还是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所以,理论上讲,要判断一个女

    人在过去的岁月中有多么不幸,只要看看她是否能摆出“痛苦的八字

    眉”,以及她完成这个造型时的难易程度了,越是苦大仇深的女性,做

    这个动作就越容易。

    【眉毛挑动】

    眉毛在很短的时间内先是扬起,然后又回落到平常的位置。这个短

    促的挑动眉毛的动作是人类表示欢迎的一种非常重要又很通用的动作。

    不仅欧洲人喜欢做这个动作,远在巴里、新几内亚、亚马逊河流域的人

    们,以及很多距离欧洲非常遥远、完全不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人们

    同样喜欢做这个动作。所有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的含义都是相同的,它是

    当其他人出现时,用来表示认出了对方的一个友好的信号。

    眉毛挑动通常发生在两个人相遇的开始阶段,发生在离对方还有一

    段距离的时候,在它之后,才会发生诸如握手、亲吻、拥抱等等近距离

    表示友好的举动。它很可能伴随着点头、微笑等等动作,当然也有可能

    是独立发生的。

    很显然,最初这个动作应该是一个历时短暂的、表示惊讶的扬眉毛的动作,如果伴以微笑,那就说明遇到的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意外。这个

    动作往往非常短暂,通常都不超过半秒,也就是说意外的情绪很快就被

    压倒了,接下来占据了整个场景的是友好的微笑。

    像我们以前早就提到过的,扬眉毛的动作包含着害怕的因素,所以

    说,这样一个动作居然会在朋友之间的友好相聚时发生作用,确实会显

    得有些古怪。但每一次相遇,无论气氛多么友善,总会牵扯到一些不确

    定的因素,我们无法确知其他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也不知道自从上

    次相见之后,他们有了怎样的改变,这就不可避免地为这次相遇增添了

    一些小小的、潜在的恐惧因素。

    除了作为一个表示欢迎的信号,眉毛的挑动还经常在人们的谈话过

    程中出现,目的是在适当时刻起到强调的作用。每次当一个词重读,眉

    毛可能就会挑动一次,绝大多数人都是偶然使用这一动作,但对于某些

    人,这个动作的使用可能会变得极其频繁和过于夸张。在日常的交谈当

    中几乎可以说,挑动眉毛就等于告诉对方,“我现在所说的,都是重点

    所在”。

    【眉毛耸动】

    眉毛扬起来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随后才又回到正常的位置

    上。正是那个短暂的、在高处的停顿,让眉毛耸动这个动作与眉毛挑动

    区别开来。

    眉毛耸动往往只是一个复杂动作当中的一部分,在它发生时,往往

    也伴随着嘴、头、肩膀、胳膊或者手的特殊动作。这个复杂“演出”当中

    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独立出现的,也可能是两、三种因素合并发生。

    眉毛耸动的动作通常是与撇嘴的动作(嘴角快速地、短暂地向下咧)结

    伴出现的,它们合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部位的特殊动作相比而

    言就不是特别常见,不过,眉毛耸动也可能不会伴有撇嘴的动作,而是独立发生的。

    与眉毛挑动不同,最典型的眉毛耸动的动作是与一个“哀伤的嘴”联

    系起来的,而不是一个快乐的嘴。这个动作因而被赋予了特别的意味,标志着一次令人不怎么愉快的意外,这也是该动作最常见的使用方式。

    例如,当两个人坐在一起时,出现了一个第三者在附近搞出了某些令人

    不舒服的动静,这两个人当中的一个很可能就会向同伴做出眉毛耸动的

    动作,以表达对这次意外的厌恶情绪。

    对有些人来说,耸动眉毛的动作也往往会在他们发表讲话的过程中

    出现。几乎我们每一个人,在发表生动活泼的讲话时都会伴有小的身体

    动作,来强调我们所说的内容。在每一个我们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我们

    都会做出一个相应的强调动作,大多数人会选择用手部或者用头部的运

    动了来标记自己讲话的重点,但也有一部分人喜欢用眉毛。在他们讲话

    的时候,每逢讲到重点,他们的眉毛就会耸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往

    往是生活中的“抱怨者”,他们总是会埋怨命运对他们是如此苛求,永远

    让自己生不逢时,当然了,并非所有在讲话时偏爱耸动眉毛的人都拥有

    这样的性格特征。

    现在让我们结束对眉毛动作的讨论,转而从解剖学的立场继续对眉

    毛的研究。人类的眉毛有着一个重要的性别差异:女性的眉毛比男性的

    眉毛要细,同时也不会像男性那样浓密。这个差异导致了很多形式

    的“改进”,许多女性的眉毛被人为地变得更细,好让它们的主人拥有更

    强的女性特征。

    这样的事情已经进行了很多个世纪了,人们使用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用刀剃眉毛、用蜡封住毛根甚至直接拔掉眉毛。女人们在修饰眉毛

    的时候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最初人们说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抵御魔鬼的诱惑;后来她们声称修眉可以祛灾防病,特别是可以减少失明的可能;再

    后来她们才承认,修眉是为了强调女性的美丽。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女

    子修眉的潜在动力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她们的眉毛看上去更加女性

    化。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拔眉毛的巅峰时期出现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

    代,也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那时的盛况据说是女人们“在每

    一个空的袋子里都会装着眉笔,有五种可爱的形状可以选择”。在用镊

    子把眉毛拔得很细之后,眉笔就会派上用场,女人们会用它涂抹剩下的

    那一道细细的眉毛,直到把它勾勒成美丽的弧线。

    对一部分喜欢修眉的人而言,使用镊子被看作过于粗暴的方式。因

    为在拔眉毛的过程中,镊子的金属尖端很容易就会碰断眉毛,那就意味

    着眉毛很快就能重新长出来。一个更受欢迎的方式是用线来去除多余的

    眉毛,眉毛会被一根细线绑住,然后被拔出来。这确保了眉毛的发根也

    被拔掉了,在亚洲以及中东地区,这个方法特别盛行。

    如果哪位女性觉得自己的眉毛在前额上生长的位置不合适,她当然

    可能会彻底把眉毛拔光,然后在她认为适合自己品位的地方画上两

    道“人造”的弧线。一旦采取了这样的步骤,新生成的眉毛就会总是出现

    在适当的地方,从而让她的脸上减少了瑕疵。十八世纪后期曾有这样的

    说法,“美妙弯曲的眉毛正体现着年轻处女的谦逊”,此话说得不错,因

    为人为画出的、弯弯的眉毛会让女性看起来更加天真、稚嫩,并且会让

    女性的眼睛看起来更精神。如果哪位女性的眉毛生得又低又平,她的面

    相会因此变得有几分险恶,难怪民间会把这样的女子形容为生就了两

    条“巫婆的眉毛”。

    至于女性们会把自己的眉毛修剪成什么形状,不同的历史时代,不

    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修剪眉毛的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它

    既要合乎这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同时又要与脸部的其他部分搭配得当。一位眉毛鉴赏家坚持认为,理想的眉毛形状应该是由三分之二的向上弯

    曲的弧线加上三分之一向下弯曲的弧线,当然这也需要配合具体每个人

    的不同脸型。这就是眉毛审美哲学的精要之处。

    关于假眉毛的最奇怪的例子,恐怕就得谈到十八世纪初期的英格兰

    了。那时的时尚风气当然也是剃掉真眉毛,然后拿其他的东西做替代,问题是用做替代品的东西实在是太古怪了。当时的英格兰淑女们居然选

    择了用老鼠皮制作的假眉毛,更奇怪的是,当时的舆论居然以迎合的姿

    态记录了这种奇特的时尚风气:“她的眉毛是以老鼠的皮毛制作的,被

    很艺术地放置在脸上。”

    由于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对付眉毛,以体现女性的

    柔美,导致如果哪些女性让她们的眉毛自由生长而不加修饰,肯定会被

    看成是公然发出了“反性感”的宣言。对于那些在最好不要体现性别差异

    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女性,她们往往需要保持眉毛的天然状态,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伦敦的一家医院曾经发生过一起强烈的争论,起因是一位

    护士长坚持己见,驳回了手下的一名护士所提出的修剪眉毛的请求。护

    士长随即被扣上了侵犯个人自由的罪名,但她的做法得到了伦敦市议会

    的支持,也幸亏如此,这家医院的病人们得以免除苦恼,设想一下,如

    果天天看着一群眉毛修剪得出神入化的女护士在边上晃悠,躺在病床上

    的那些患者们,能好受得了吗?(先知穆罕默德肯定会对这次争端的结

    果感到满意,要知道在他的语录当中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愿上帝诅

    咒那些拔掉眉毛的女人。”)

    最后,我们必须要谈谈“一字眉”。所谓的一字眉就是两条眉毛连到

    了一起,结成了一道长长的眉毛,有些女人就不幸生有一字眉。一字眉

    的出现概率很低,而在那些生就了一字眉的女人当中,不对眉毛做修饰

    的人所占的比率更低。基本上每一个生就一字眉的女人,都会去忍受巨

    大的痛苦,把印堂部位的眉毛通通拔掉。这么做的原因有好几个,首先,眉间的这些多余的眉毛是过于男性化的;其次,在应该没有毛发的

    地方生有毛发,总会被认为是“返祖现象”;第三,如果不去掉印堂的眉

    毛,看上去就如同是永远在皱着眉头,让人很不舒服;第四,有一种迷

    信的说法已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任何生有一字眉的女人,都一定

    是吸血鬼。

    以上这几种原因联合作用的结果,是让所有的时尚女性都和镊子结

    成了“联盟”。只有极个别的“超脱于时尚之外”的女性,才会乐于继续保

    留着她那极其险恶的一字眉。二十世纪确实有一位女性是这么做的,那

    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西哥双性恋画家弗里达,对她来说,印堂部位额外生

    出的那些眉毛变成了她个人的独特标记,她在自己所有的自画像当中都

    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弗里达的一字眉被崇拜她的人比做一个重要的

    里程碑,并被形容为“如同一只飞鸟,盘旋在她犀利的深色眼睛之上”。

    但也有批评家这样写道,“弗里达或许算得上一位很有趣、同时也很有

    创造力的女人,但她只有一条眉毛,它就像中国的长城一样,从弗里达

    脸庞的这一边一直伸展到了另一边,而且,与长城一样,弗里达的这条

    眉毛估计从月亮上也能看得见。”

    有趣的是,这些激烈的批评都只是因为在弗里达的鼻子上方多生出

    了那些眉毛,就是那么一小块眉毛居然招致了外界如此强烈的反应。对

    于眉毛,我们平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直

    到有某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发生,我们才会坐下来,并认真地注意

    它。

    除了“弗里达们”浓重的一字眉之外,近些年来只有一个短暂的阶

    段,女性的浓重眉毛比较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一度有颇为流行的趋

    势。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男女平等主义运动已经到达了特

    定的历史阶段,女人们相信在外观上更男性化一些将是更好地与男人们

    竞争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历史时期,年轻的好莱坞电影女星布鲁克·希尔斯(或称波姬·小斯)在拍摄电影时,就是以浓重的眉毛而出名,她

    的眉毛浓密得活像两条毛毛虫爬在前额上。布鲁克·希尔斯的眉毛没有

    像弗里达那样连成一线,但它们确实像男人们的眉毛一般粗重,让她拥

    有了一副非常坚定、极度自信的外貌。从那以后,女人们已经发现,她

    们更希望以女人的身份获得成功,那会让她们更加满足,而不是以假男

    人的方式去争取胜利。因此,她们又走回了修剪眉毛的道路,许多个世

    纪以来一直备受欣赏的弯弯的眉毛又重新开始流行。正像莎士比亚在其

    作品《冬天的故事》里所写下的,“黑色的眉毛,像他们所说,成为了

    —些女人的最爱,实际上那里无须有太多的眉毛,只要用笔画出一个半

    圆形或者半月形就够了。”倘若一位中年妇女花费了一大笔钱购置了高保真音响,那么实

    际上在她的家里,只有年纪幼小的孩子能够欣赏到这套音响所发出

    的全部声音。

    女性的耳朵从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对待。它们不是被忽略了,就是被过度地损伤了。当女士们钟情于往脸上扑各种粉、这里那里地涂

    涂抹抹时,耳朵总是被淡忘了的。小心翼翼地装扮自己的面庞,这对于

    女人们是最最要紧的事情,但由于头发经常会被掩盖在头发下面,导致

    它们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而一旦耳朵从隐藏状态中“浮现”出来时,它

    们总是会遭受被钻孔、打眼儿的折磨,因为太多的人认为,耳朵的首要

    作用就是拿来陈设各种饰品的。只有在极其偶然的情形下,耳朵才会成

    为整容手术的对象,但手术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它们变得更加不引人注目

    ——略微招风的耳朵会被整得贴紧头皮,毕竟让姑娘生就一双招风耳总

    显得有那么点不体面。在详细陈述长久以来耳朵所经受的各种虐待之

    前,让我们先转换角度,从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立场对女性的耳朵做一番

    探察。

    人类耳朵的可见部分(外在部分)平凡无奇,在进化的道路上,它

    们失去了长长的的耳朵尖,也丧失了灵活转动的能力,原本拥有的反应

    敏锐的耳朵边缘也消失不见,代之以一个稍微卷起的边缘,但千万别就

    此小看了它们,以为它们是毫无用处的进化“遗迹”。

    人类外耳的首要功能仍然是声音的收集器——等于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专门服务于耳朵的喇叭。我们虽然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把耳朵竖起

    来,也不能把它们任意弯曲、转向,像动物们突然听到某种声音时所做

    的那样,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准确地判断出声音的来源,并把它确定在不

    超过三度的范围内。人类耳朵的灵活转动能力确实丧失了,但人类通过

    头部的灵活转动能力做出了补偿,当一只鹿或者羚羊听到某些令它们担

    忧的声音时,它们会抬起头来,把耳朵朝着不同的方向转来转去,而当

    我们人类听到这类声音时,我们会转动头部侦测声音来源,这种做法的效用同样非常之高。

    虽然看起来我们的耳朵是硬硬地待在头部的两侧,但实际上它们还

    是保留了些许曾经拥有的移动能力。如果我们在照镜子时努力拉紧耳朵

    附近的肌肉,我们能够发现耳朵会朝着更贴近头部的方向略微转动,这

    正是人类的耳朵所遗留下来的一点点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些耳朵又大又

    灵活的动物,它们在打仗时会把耳朵紧紧地抿起来,以尽量避免耳朵遭

    到伤害,人类也会自然地产生这一动作,一旦遇到恐慌事件,他们的头

    皮会下意识地拉紧,从而导致耳朵越发贴近头皮,虽然我们人类的耳朵

    在正常的情况下已经很贴近头皮了。

    我们外耳的造型很重要,它可以确保把不失真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

    鼓。如果有人不幸失去了外耳,他会发现自己的听觉会比正常人差出很

    多。结构特别的耳孔和耳鼓组成了一个共鸣系统,可以将某些声音放

    大,同时也过滤掉其他的某些声音。我们耳朵的形状看似偶然生成的,实际上却通过耳朵内的褶皱以及“地形起伏”,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系统,能够有效地避免声音的各种失真。

    我们的耳朵还有着控制温度的小功能。当大象感到过热时,它们会

    扇动自己巨大的耳朵,这能帮助它们降降体温。动物的耳朵皮肤表面往

    往有着大量的血管,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散热,这对于很多物种是极其重

    要的。对人类来说,耳朵在散热方面的功用并不大,但它会起到特别的

    标记作用。如果一位女性在情感发生波动的时候头脑发热,她的耳朵可

    能会变成明亮的红色。自古以来,这种耳朵发红的情形一直被人们看在

    眼里,并有过种种的分析和揣测,生活在距今将近两千年前的罗马学者

    普罗尼就曾写道:“如果我们的耳朵发红或者发麻,一定是有人背地里

    在念叨我们。”而莎士比亚也让他笔下的比阿特丽斯问出了这样的问

    题,“为什么我的耳朵里有火焰在燃烧”——当时正有人在私下谈论着

    她。此外,我们的耳朵还获得了一个独特的与性相关的功能,这仰赖于

    人类在进化的历程中发展出来的、肉肉的耳垂。在我们最近的亲戚们

    (类人猿)的身上,我们是看不到这种肉乎乎的耳垂的,它显然是人类

    的特有标记,是随着人类不断增加的性行为而演进出来的。早期的解剖

    学家认为耳垂完全是没有任何功用的,“是一个新出现的、显然没有任

    何正当用途的人体部分,除非把它们穿了孔,佩带上各种饰物”,但新

    近对人类性行为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性爱过程中,耳垂会随着情欲

    的提升而觉醒,它们会变得充血、肿胀,这使得它们对任何触碰都极其

    敏感。在两情相悦时,对耳垂的爱抚、吮吸和亲吻都是强烈的性刺激,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如此。根据印第安纳性行为研究学会的肯西和他的同

    事们所做的分析研究,有些女性甚至在耳垂被连续刺激的情况下就能达

    到性高潮。

    外耳的中央,是“阴凉”的耳洞,它连接着一条大约一英寸(折合

    2.54厘米)的狭窄隧道。隧道里有轻微的弯曲,这一设计是为了帮助耳

    朵保持内部的温暖。足够的温暖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隧道末端的耳鼓

    (鼓膜)发挥正常的作用。耳鼓本身是一个相当精巧的器官,耳洞所连

    接的隧道不仅能让耳鼓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也能避免它们遭受物理损

    害。这种保护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因为耳鼓隐藏的部位太深了,人

    类已经无法用自己的手指对其进行清洁。我们能够相当容易地清洁人体

    的各个部位,并避免微小的寄生虫的伤害,对于另一个与耳洞近似的、开放的人体器官——鼻腔,我们也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清理,然而

    耳道的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有侵略者进入了我们的耳道,我们的麻烦就

    大了。尝试着用一根细棍了结入侵者很可能会损伤我们的耳鼓,很显

    然,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以适当的方式免遭这类侵略。长久的进化已经

    给出了解答,头发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抵御体型较大的昆虫,而体型很

    小的动物则会成为耳垢的手下败将。橙色的耳垢味道是苦的,能起到驱

    虫的作用,这种分泌物是由大约四千个微小的分泌腺产生的,后者与分

    布在腋窝、阴部的能制造强烈气味汗水的分泌腺同属同源,只是为了切合新的职能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地介绍耳朵的内部结构,简单一句话,耳鼓

    感受到的所有的声音震动都被转化为神经脉冲,以便传递给大脑。人类

    的耳鼓超乎想象的敏感,能够侦测到极其微弱的声音震动,哪怕它只能

    让鼓面产生十亿分之一厘米的震颤。声音震动随即被分布在中耳的三块

    形状奇特的骨头(一块像锤子、一块像砧子、一块像马蹄)所放大,它

    们的放大效果可达二十二倍。放大后的信号被传递到内耳,那里的一个

    蜗牛形状、充满液体的器官因此被激活,在这些液体里,声音震动开始

    撞击外观酷似头发的神经细胞,数以千计的神经细胞各具功效,每一个

    都对应着不同频率的声音震动,它们收集到的信息会经过听觉神经的传

    递,为大脑所知晓。

    在耳朵内部还存在着让人体保持平衡的至关重要的器官,它们是三

    个半圆形的导管,其中一个负责上下运动,一个负责向前的运动,另一

    个则负责让身体在转动中保持平衡。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尝试着用后腿

    站立,并开始直立行走时,这三个很小的平衡器官发挥了难以想象的重

    大作用。四足站立的动物当然是很稳定的,但直立生活就意味着对身体

    平衡的精细调整几乎是不间断的。我们通常总是对平衡器官的作用不以

    为意,但实际上,它们对我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意义

    远远超过了其他那些负责侦测声音的耳朵结构,一个耳聋的人仍然能够

    较容易地生存下去,而一个全然失去了平衡能力的人,他的生存状况就

    很成问题了。

    关于听觉的一个很不幸的因素在于,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它就

    处于不断衰退的状态。人类婴儿能够侦测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十六赫兹

    到三万赫兹,到了青春期,能够侦测到的声音频率的上限就已经降到了

    两万赫兹,等到了六十岁,这一上限已经低至一万两千赫兹,而随着人

    类的日渐苍老,他们的听觉范围还会持续不断地缩小。对于那些很是上了年纪的人,在人声嘈杂的环境里与人对话就成了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尽管他们在安静的房间里还能够愉快地应付与单个声音的交流。这是因

    为随着听觉范围的极大缩小,当几种声音同时响起,上了年纪的人将难

    以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有效的区分。

    现代的高保真音响能够逼真地重现频率高达两万赫兹的声音,于是

    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倘若一位中年妇女花费了一大笔钱购置了高

    保真音响,那么实际上在她的家里,只有年纪幼小的孩子能够欣赏到这

    套音响所发出的全部声音,如果这位女士认识到了这种情形,她会不会

    气得晕头转向呢?是的,除非非常走运,否则她将无法侦测到任何频率

    在一万五千赫兹以上的声音。

    我们的耳朵有一个严重的弱点,这与声音的大小有关。和其他的物

    种一样,我们人类所习惯的,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世界,以往人类所能听

    到的最大的声音,无非是尖叫或者咆哮。通常情况下没有特别响亮的声

    音足以损害我们敏锐的耳鼓,所以我们人类并没有进化出特别的手段,去防止极大的声响可能对我们的听觉造成的伤害。如今情况已彻底改

    变,由于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拥有了轰鸣的机器、巨大的

    爆炸以及众多能够轻易损坏人类听觉的超大声音。很显然,我们的耳朵

    在时刻提醒我们,如今人类生活的世界,与人类置身其中并完成进化的

    世界,是多么的不同。

    继续来说外耳的话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争论,是关于能否

    通过耳朵的形状鉴别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上个世纪曾经有一派意见,认

    为完全可以通过耳朵的特征来抓捕罪犯,但与之抗衡的另一种方法——

    指纹辨识法占据了上风,耳朵辨识法就此被人遗忘。尽管如此,我们还

    是得承认,耳朵辨识法确实是可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出两个耳朵细

    节完全相同的人。耳朵可以划分成十三个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值得我

    们特别关注。第一个要注意的是丰满的耳垂。除了拥有多种多样的不同尺寸,耳

    垂还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可以被用做分类标准。我们每个人都有耳

    垂,它要么是“自由式”的,要么是“贴紧式”的。自由式的耳垂指的是耳

    垂部分相对肥大,耳垂的下沿已经略微低于耳根,反之则属于贴紧式的

    耳垂。一位医生曾经费力检查过4171名欧洲人的耳朵,其中64%的人拥

    有自由式的耳垂,拥有贴紧式耳垂的人占了36%。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耳朵边缘上的一个小的翻转区域,它的学

    名叫做“达尔文尖端”。绝大多数人的耳朵上都存在这个区域,不过它确

    实很细小,往往难以被注意到。如果你用手指尖顺着耳朵的外沿由上而

    下地摸索,就会在大约为耳朵高度的三分之一处找到达尔文尖端,它摸

    起来就像一个轻微的肿块,比肿胀的丘疹大不了多少,但达尔文确信这

    就是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个重要残余,它标志着人类在最初的原始生活

    中还是拥有一双能够自由移动的、大大的尖耳朵的,以便通过它们分别

    出任何微小的声音。用达尔文自己的话说,达尔文尖端是“直立的、敏

    感的耳朵曾经存在于人类身上的证明”。审慎的调查研究已经证明,在

    大约26%的欧洲人的耳朵上,达尔文尖端是显著存在的。

    正是这些细节的种种变化,使得耳朵能够成为合适的鉴别对象,用

    于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但由于指纹鉴别法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是否有必要根据耳朵的不同特征来鉴别罪犯真的是要被打上

    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幸的是,现如今仍然在对耳朵进行细致研究的人只

    剩下相面的了,他们通过顾客面部的各种比例关系来就后者的性格和个

    人特征发出各种浪漫的猜测。这些奇特的对面部特征的注释,在二十世

    纪初期的时候已经变得完全不可信,奇怪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

    面相的研究重新开始流行,在这个时候相面的人常常通过对耳朵的分

    析“断定”一个人的特性,比如大耳朵的人就是实证主义者,耳朵较小、外观漂亮的必定是遵纪守法的老实人,耳朵突出的人则是当然的机会主

    义者。上述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对耳朵的“解读”,往往会非常的精细,甚至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它们的存在是对人类智力的一种污辱,如此

    情形居然会在二十世纪末期堂而皇之地出现,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从事面部细节研究的刑事学专家们早已得出结论,人类耳朵的外观

    是根本不可能依据面部的特征推断出来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你看到一张圆圆的脸,以及一张四方大脸,你是不可能判断出谁将

    拥有更圆的耳朵或者更有棱角的耳朵的。体型分类专家对此不是特别赞

    同,他们指出矿物质体型者(人们当中较为矮胖的)以及外胚层体型者

    (瘦削、骨感的人)确实会拥有不同样式的耳朵。矿物质体型者的耳朵

    较为扁平,耳垂和耳廓的发达程度差不多,外胚层体型者的耳朵则与之

    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耳廓比耳垂的发达程度要高得多。之所以刑事学

    专家们会与体型分类专家们意见相左,或许是因为前者只考虑了人类头

    部是否与耳朵存在对应关系,而后者却是从整个身体的形态进行了考

    量。

    依据象征学理论,耳朵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由于它是一片包裹在

    耳孔周围的皮肤,耳朵不可避免地被看成了女性生殖器官的一种象征。

    譬如说,在南斯拉夫,对阴户的粗俗的说法是“两腿之间的耳朵”,而在

    某些人类文明当中,女性的耳朵会遭到刻意的损毁,以此作为对女性进

    行的“割礼”。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必须参加某种仪

    式,仪式的过程中女孩们的耳朵上会被钻洞;在古代埃及,奸情败露的

    女子将被利刀割掉耳朵,这也是耳朵作为生殖器替代物的又一例证。

    由于不同地区的很多人类文明都把耳朵看成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难怪会有许多传说中的厉害角色是干脆从耳朵里生出来的。卡尔纳,印

    度教太阳神苏尔亚的儿子,据说就是从他母亲昆蒂的耳朵里生出来的,从技术上说,这意味着昆蒂虽然生了孩子,但却依然保持着童贞。民间

    的很多神话传说也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佛祖最初也是由他母亲的

    耳朵里降临人世的。在1653年出版的法国讽刺作家拉拍雷的讽刺作品集中,巨人加甘图

    阿也是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的,当他的母亲加格梅尔即将临

    盆,“这个胎儿高高跳起,跃入了血管的空洞当中,他攀爬上了母亲的

    横膈膜,并一路登上了母亲的头部,在那里血管分成了两路,胎儿选择

    了左边那条路,于是就从母亲的左耳朵中生了出来”。连作者自己都承

    认,这段描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他同时为自己辩护说,他遍查《圣

    经》,没有发现任何内容是与这种分娩方式相抵触的,因此他相信,如

    果万能的上帝心念一转,“也许今后所有的女人们都是用耳朵来生孩子

    了”。

    耳朵的另一种象征意义则全然不同——它被作为智慧的象征。这是

    因为当上帝发布福音时,人们是用耳朵来收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孩

    子们淘气时,长辈们会理直气壮地去揪他们的耳朵,因为人们相信刺激

    耳朵多半能够叫醒沉睡在耳朵里的智慧,一旦智慧“醒”了,淘气劲儿当

    然就得让位了。

    对耳朵怀有的种种迷信,直接导致了在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在耳朵

    上打洞并以耳饰加以点缀的习俗。这种对耳朵的、粗糙的毁损居然具有

    极强的生命力,直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仍然到处都能看到耳朵上打了眼

    的男男女女。现今的绝大多数女性纯粹是出于装饰的目的在耳朵上穿

    洞,她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曾经意味着什么。在久远的古代,对耳

    朵穿洞的理由有如下几个:

    因为恶魔和其他丑恶的精灵总在尝试着进入人类的身体并接管它,所以有必要对人类体表的所有出入口加以警戒,以免恶魔进入。在耳朵

    上佩带吉利的符咒被认为是保护耳朵、阻挡恶魔的最有效的方式;

    因为耳朵是智慧的渊薮,所以越智慧的人就得有越大的耳朵——特

    别是越大的耳垂才行。在耳朵上挂上重重的耳饰就会把耳垂拉得更长,也就等于是增加了人的智慧和才华。对印度教、佛教以及中国古代雕刻的专门研究表明,在古代人的印象当中,但凡重要的、高贵的人物,他

    们的耳垂都是特别大的。

    还有其他的一些古老说法,譬如说,有人认为戴耳饰能够提高视

    力,也有人认为戴耳饰能够防止溺水身亡……

    估计是年深日久的缘故,这些为“装饰”耳朵提供了理由的古老说法

    都已经被人们遗忘。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部落里的女性,还是大都会中

    的女性,她们佩带耳饰都是纯粹为了装饰,其目的也许是为了漂亮,也

    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在部落文明当中,长长的耳垂被认为

    是非常时髦的,因此,对耳朵的人为损毁甚至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

    年纪还很小的儿童,耳垂上就已经被打了洞,年复一年,这些小洞变得

    越来越大,耳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下垂。到了青春期,只有耳朵最长的

    姑娘们才被认为是最美丽的,其中的有些佼佼者,她们的耳垂几乎已经

    垂落到了胸部。在营造大耳朵的过程中,如果耳垂禁不起常年的拉扯,或者是在沉重的耳饰的拖拽下不幸断开,一位姑娘的美丽顿时就被彻底

    毁掉了,在某些文明当中,她会因此被判断为最丑的女人,恐怕再也嫁

    不出去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将女性的耳朵极度拉长的习俗在世界各地比比

    皆是,而各地的这类风俗显然是独自形成的,并且还会反复出现。从婆

    罗洲(一半属马来西亚,一半属印尼)到巴西,从非洲到柬埔寨,不管

    是发达的地区还是偏远的地区,这种习俗都能生根开花。即便是在偏僻

    的超布连群岛(南太平洋岛屿),如果哪位女孩有胆量无视这一习俗,必定遭到周围的人无休止的奚落,被认为是“留着与丛林猪相同的耳

    朵”。

    在某些部落里,会专门为了给女孩子们的耳朵上打眼而举行特别的

    庆祝活动,而在某些特殊的人类文明当中,己婚女性被拉长的耳垂上

    面,会一直悬挂着各种沉重的耳饰,除非她的丈夫死了,否则她绝不可以把它们拿下来。只有在丈夫的葬礼上,已婚女性才能够除下那些又重

    又累赘的耳饰,并通过这个举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各种耳饰的形状、大小有时会超乎人们的想象。有一个部落流行铜

    制的耳环,每位妇女的每只耳朵上,最多时可能会戴上50个直径10厘米

    的大铜耳环;另一个部落也流行铜耳环,但讲究以重量取胜,每位妇女

    的每只耳朵上,不挂上超过一公斤的铜耳环就不算完。还有一个部落,那里的女人喜欢向西方游客索取果酱瓶、食品罐头等圆桶形的物品,并

    把它们塞进耳垂上开出的洞里,招摇过市。

    早年间在刚刚见识到这类对耳朵的自残行为时,西方的文明社会感

    到既震惊又恐怖。中世纪的英国医师约翰·布尔沃在1654年出版的个人

    专著《全世界各地人类观察》一书中,单独开辟了一个名为“耳朵时

    尚,抑或是人们的奇特发明——他们耳朵的新造型”的章节,严厉谨责

    了某些妇女“认为把自己的耳朵打上耻辱的孔洞是莫大的美丽”的不良倾

    向,并描绘了在很多地方都有女性给自己的耳垂打洞,并努力让这个洞

    越来越大,不仅通过拉扯耳垂,还通过在耳垂上悬挂重重的耳饰等等手

    段,以至于耳垂最终竟然能够垂落到肩膀上,而上面的洞更是大得“可

    以让整个手臂从中间穿过.”对布尔沃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任何

    尝试着改变人类身体的行为或企图都是对上帝的亵渎,是不可接受的。

    这些反对的声音丝毫没能影响到各个部落的传统习俗,它们在部落

    文明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想要废除它们当然不会很轻松。

    在有些地方,来自国外的文明可能会促成改变,让当地人放弃掉一些非

    常极端的自残习俗,但在为数众多的偏远地区,各种传统习俗依然保持

    得非常纯粹,即便是到了二十—世纪,情形也是如此。

    虽然经常也会冒出些相当过分的时尚风气,但西方社会从来没有哪

    种时尚流行,能够与那些部落社会当中又大又怪异的耳垂相提并论。西

    方社会能够提出的最极端的例子,无非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朋克”们,这些满腔愤怒的家伙四处寻找怪异的东西,往他们那胡乱钻出

    的耳孔上别,大号的安全别针是他们的最爱,同样会被经常使用的还有

    各种链条,上面可能串着从剃须刀到电灯泡的各类物事。这股代表着社

    会新浪潮的、令人震惊的势力在情绪上总是很急躁,但是,他们居然能

    够像偏远部落里的女人们那样,忍受着拉长耳垂、并且耳洞会越来越大

    的折磨,的确是件费解的事情。

    后来,到了二十世纪末,在人体上穿孔、打眼儿的风气越来越盛,西方女性的耳朵上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饰物。而且她们的耳洞通常都

    不是—个,而是打了一个又一个,有些女性甚至沿着耳朵边打上了一圈

    洞,以便于—次就能把一整套饰品都戴在耳朵上。

    而对于当今的绝大多数女性,她们还是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装扮自

    己的耳朵,要么是在耳朵上打一个很小的洞,用容易佩戴和摘取的耳

    钉、耳坠加以装饰,要么是把饰品直接夹在耳朵边上。与部落中的女性

    不同,现代都市中的女性不会持续不断地佩戴同一耳饰,而是根据每天

    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穿着,搭配不同的饰物。有些女性总共只有几套耳

    饰,但也有些女性沉溺于对耳饰的大量收藏。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

    全》的记载,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位女子保持着收藏耳饰的世界纪

    录,她积累的耳饰数量达到了17122套,如果她每天都换副的话,把自

    己的收藏全部戴上一遍,她需要花费将近半个世纪。一位女士的眼睛若是没有化妆,就如同食物里面没有的、放

    盐。

    ——罗马剧作家普劳塔斯

    很多个世纪以来,女性的眼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

    载,眼部化妆品的发明,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在古代埃及,就已经有了

    黑色的化妆品用于涂抹在眼睑上,罗马的讽刺作家马提雅尔在公元一世

    纪就曾经写下了尖刻的评语,“黑色的眼皮下,你还在向男人暗送秋

    波,你的黑眼皮应该是早上才从抽屉里‘拿’出来的吧”。眼睑、眼睫毛以

    及眼睛周围的皮肤,都是女人们重点装扮的目标,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段

    文明史上,都有无数的招数去装扮眼睛,所有这些招数在颜色、形状和

    细节变化上都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眼影、眼线、睫毛

    刷、假睫毛以及各种颜色的隐形眼镜花样翻新,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强

    化女性的眼睛区域,但在详细介绍这些修饰眼睛的人为手段之前,我们

    还是先来看看眼睛本身该是个什么样子吧。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估计人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获取

    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眼睛的意义当真非凡。尽管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了很多,也听了很多,然而我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视觉

    动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我们的近亲——猿类和猴子们——并没有太

    大的分别。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是以视觉为主的动物,它们的两只眼睛都

    安家在了头部的正前方,以便更好地通过视觉感知外部世界。

    人类眼睛的直径大约仅为2.5厘米,但与之相比,世界上最为先进

    的电视摄像机简直就是来自石器时代的破烂玩意儿。位于眼睛后方的感

    光视网膜包含着一亿三千七百万个细胞,这些感光单元把外界的信息传

    递给大脑,告诉后者在我们的眼前究竟有些什么。所有这些感光细胞当

    中,有一亿三千万个细胞是杆状的,用于描述黑白影像,剩余的七百万

    个则是锥型的,能够辨别彩色影像。在任何时刻,这些感光细胞都能够

    应付一百五十万条同时存在的信息。由于眼睛太复杂了,以致于它们在人类的生存期内是生长变化最小的身体器官,在初生婴儿与成年人之间

    的对比上,连脑组织的生长程度都要比眼睛的生长来得大。

    在眼睛的中央是黑色的瞳孔,它起到的是光圈的作用,让外部的光

    线能够经由它,投射到视网膜上。当光线微弱时,瞳孔会适当放大,而

    在遭遇强光时,它会相应缩小,以控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光线的总量。

    从这个角度上看,眼睛的工作原理就像照相机一样,用一个控制装置来

    适配不同的环境,但它同时还拥有一个不可控机制:当人类看到非常喜

    欢的东西时,瞳孔的放大程度会高于正常情况,而当呈现在眼前的东西

    令人厌恶时,瞳孔很可能会缩得很小。就这两种变化情况,后一种相对

    容易理解,因为瞳孔过度收缩之后,就能减少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光线的

    总量,从而让眼前令人生厌的东西变得影像模糊。然而当我们看到某些

    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异常放大的情形就不那么容易解释了,因为随着瞳

    孔的过度放大,会有太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影像到视觉的精

    确性,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影像含混,无法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对于恋

    爱中的青年男女,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当他们用放大的瞳孔深情地

    凝望对方时,看到的不再是清晰的影像,而是自己心仪的对象笼罩在一

    层模糊而又美丽的光晕里。

    中世纪的意大利妓女曾经巧妙地利用过瞳孔的特性,在接待到访的

    客人之前,她们会向自己的眼睛里滴几滴颠茄汁,这种液体能够让她们

    的瞳孔明显放大,从而不仅让她们(即便已经是饱经蹂躏、年老色衰)

    看起来更加动人,还创造出了她们喜欢看到这位客人的假象。

    在瞳孔的周围是强健的、有颜色的虹膜,这个缩小的圆盘状结构负

    责调节瞳孔的大小。这项工作是由不随意肌肉控制的,因此我们不能够

    蓄意、或者说是有意控制瞳孔的尺寸。虹膜能够根据我们看到视觉影像

    时的情绪,准确地对瞳孔做出放大或者缩小的动作,它是最可信赖的,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瞳孔不会说谎。人们之间虹膜颜色的差异非常之大,但这并不是说色素会有很多种

    变化。蓝眼睛的人们其实并不具备蓝色的眼睛色素,他们只是拥有的色

    素别其他人少一些,结果就留下了颜色偏蓝的外在印象。如果你的瞳孔

    周围是一圈深褐色的虹膜,那就意味着在你的虹膜的最外面一层,拥有

    大量的黑色素;如果这一层的黑色素较少,色素更多地分布在虹膜的深

    层,那么你的眼睛可能是灰色的,也可能随着色素数量的减少,依次向

    浅褐色、绿色、灰白色、蓝色转变。紫色的眼睛则是因为虹膜中黑色素

    的量很少,以致于无法掩盖血液的颜色。

    所以说,人类眼睛的各种明亮的颜色从本质上看都是某种光学假

    象,它们所反映的正是黑色素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从阳光强烈的赤

    道,到日光照射较少的极地,随着纬度的提升,散布在各地的人类其体

    内的黑色素也在由多变少,越是接近极地,人类的身体就会变得越“苍

    白”,虹膜里的黑色素也是依照同样的规律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白

    种人的婴儿与深色人种的婴儿做比较,就会深切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刚

    出生的白种人的婴儿几乎全都是蓝色眼睛的,而深色皮肤人种的婴儿,他们的眼睛都是黑色的;但此后,随着年龄慢慢变大,在大多数白人子

    女的虹膜当中,黑色素明显增加,使得他们的眼睛颜色越来越深,只有

    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没能体现这一规律,继续保留着“婴儿般”的蓝色眼

    睛。

    覆盖着瞳孔和虹膜的,是一层通明的“窗户”——角膜,在角膜的周

    围,是我们习惯于称做“白眼球”的区域,它的专有名称叫做巩膜。巩膜

    是人类的眼睛当中没有光学作用的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的眼睛最独特的

    一个特征。我们一部分白眼球是旁观者能够看到的,这很不寻常,大多

    数动物都拥有着像“按钮”一般的、圆圆的眼睛,低等的灵长类动物的眼

    睛也是如此这般的,但对于大多数种类的猴子情况就不同了,它们的眼

    睛在左、右两边都有了“眼角”,因而看起来较为细长,不过从形状上

    看,猴子们的眼睛还是更接近圆形,而不是椭圆,相比之下猿类就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们的眼睛是椭圆形的,与人类的眼睛外形接近。猿类的

    白眼球依然是不可见的,它们两侧眼角暴露出的虹膜部分呈现出深深的

    褐色,人类眼睛的相同部分则是白色的,这成为一个非常易于辨认的显

    著特征,科学家相信这种小小的进化是为了让人类在最初的“社交”生活

    中,更明确地标注出自己视线的改变,让别人在即使相隔较远的地方也

    能看得到。

    在眼睛的可见部分周围,是能够分泌油脂的、边缘闪亮的眼睑,眼

    睑的外沿上分布着弯弯的睫毛。油脂是由一排排非常细小的腺体分泌出

    来的,它们就隐藏在睫毛的根部后面,是用肉眼能够看到的非常细微的

    小孔。伴随着平时的眨眼动作,这些油脂能够对角膜起到润滑和清洁的

    作用,这个过程同时还得到了泪腺的协助,后者位于眼睑上层的下面,能够分泌出泪水,帮助完成对角膜的润滑和清洗。泪水是经由两个很小

    的排泪管流出来的,它们也是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小孔,分布在眼睑的边

    缘,比分泌油脂的腺体要稍大一些。排泪管是位于眼睑靠近鼻子的一

    侧,一个在上眼睑、另一个在下眼睑。当两个排泪管连接起来,就成为

    一个完整的通道,可以把“用过的”眼泪导入鼻腔,并把它们运出去。一

    旦眼睛受到外部刺激,或者是我们的情绪出现波动,让泪腺短时间内产

    生了太多的泪水,不能够被排泪管及时排出,此时我们就只好泪珠滚

    滚,过剩的泪水将沿着颧骨流下来。这是人类的眼睛有别于其他动物的

    第二个独特之处:我们是陆生生物当中唯一会经常因为情绪问题而哭泣

    的。

    在两个排泪管之间,在靠近鼻子一侧的眼角处,有一个粉红色的小

    块。这是人类第三个眼睑的残余部分,现在看来它已经彻底失去了功

    用。对于其他的很多物种,第三眼睑依然是有些用处的,有些动物把它

    当作“风挡玻璃擦洗器”,通过它的眨动清洁眼睛;有些动物则拥有彩色

    的第三眼睑,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眨动起来,起到发某种信号的作用;还

    有一些动物的第三眼睑完全演化成了透明的,可以当作纯天然的太阳眼镜来使用。会潜水的鸭子更特别,它们的第三眼睑不仅透明,而且厚

    实,这样一来当它们在水下游泳时,可以把它们敏感的角膜覆盖住,提

    供最完善的保护。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在我们的老祖宗们身上,多保留

    一点水生动物的习性,我们的第三眼睑可能仍会继续起作用,人类对水

    的亲近感恐怕也会得到显著的加强了。

    我们的眼睫毛是用来保护眼睛的,它们也具备一个奇异的特征,不

    会像头发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成白色。每

    只眼睛大概有两百根睫毛,分布在上眼皮的比分布在下眼皮的要稍多一

    些,每根睫毛的生长周期约为三到五个月,然后它就会脱落,并被新生

    的睫毛替换掉。睫毛的生长期限与眉毛的生长期限大体相当。

    另外一种形式的对眼睛的保护发生在东方人身上,亚洲人拥有眼角

    内部上眼睑的内向皱襞,它的存在让亚洲人的眼睛在外观上有了不同与

    其他人种的、略微的倾斜。所有人种在胎儿时期其实都拥有这种内向皱

    襞,但到了成年阶段,就只有东方人继续保持着这种特征了。现在仍然

    有少数西方婴儿在降生时存留着这种特征,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

    的鼻梁越来越高,东方人的眼睛特征也就随之消失了。之所以亚洲人的

    眼睛会保留着上眼睑的内向皱襞,看来是为了适应亚洲大陆的寒冷气

    候。亚洲人大都属于蒙古人种,后者起源于寒冷的蒙古大陆,他们的五

    官较为扁平,面部也较为宽阔,有较多脂肪,可以更好地对付寒冷的环

    境,上眼睑内向皱襞的存在等于是在眼睛的上方又布置了一个屏障,便

    于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更好地保护人体的这部分精密设备。

    毋庸置疑的是,东方人的眼睛布局其实比西方人更有吸引力,可惜

    还是有很多亚洲妇女不这么认为,如今在东方的很多整形医院里,到处

    都能看到眼睛上打着绷带的年轻女子,她们把自己送到了医生的手术刀

    下,希望把上眼睑的内向皱襞去掉,这样她们的相貌看起来就更接近西

    方人了。两性差异在眼睛方面也有所体现,女性的眼睛比男性的眼睛略微小

    了那么一点点,而且白眼球所占的比例也要稍大一些。在不同的人类文

    明当中,感情丰富的女性比之于感情丰富的男性,其泪腺总是要更发达

    一些,这究竟是因为社会文明要求男性不要(至少在表面上不要)过分

    情绪化,还是因为从生理方面两性就存在着这样的差异,那就很难分辨

    了,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社会训练的结果,这样处理未免过于草

    率。

    顺便说说眼泪:它们不仅能对眼睛暴露在外面的部分起到润滑剂的

    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在眼泪当中包含着一种酶,学名叫做

    溶解酵素,它能够杀死细菌,让眼睛远离细菌感染的危险。

    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当中,肯定也会有不少人遭遇视力不佳的严重困

    扰。视力下降导致的问题是多重的,不仅让人无法准确地获取视觉信

    息,更会让人因为长久地受制于被歪曲的视觉信息,而导致严重的头

    痛、偏头痛。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视力问题就已经存在,而随着文字的

    发明,随着书写和阅读的增加,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很多上了岁数的

    学者不得不雇佣年轻人,帮助他们完成阅读。

    生活在公元前后的罗马修辞学研究家塞内卡也许是第一个试图解决

    视力问题的人,据史料记载,虽然自己的视力很差,塞内卡还是能够在

    罗马图书馆里辨明自己要去的路线,因为他使用了一个“水球”,效果接

    近于一个放大的眼镜。这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本来可以为眼镜的发展提

    供灵感,但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到了十三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罗

    杰 培根在他的观察报告中做出了如下记载:“如果有人透过水晶或者玻

    璃的中部去观察字母或其他细小的目标……如果水晶或者玻璃的形状如

    同小半个球体,并且把凸出的一面对着眼睛这一边,那么他就能够把字

    母或者其他细小的目标看到很清楚,一切都如同被放大了的。”培根接

    着表示,依照这个设想制作出来的玻璃应该对那些视力较弱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这一次,培根的话也被人们当成了耳边风。直到十三世纪

    末期,真正能够帮助阅读的眼镜终于在意大利出现了,不过我们并不知

    道,它的出现是否受到了培根的启发。1306年,一名佛罗伦萨僧侣在布

    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制作眼镜的工艺发明至今还不足二十年,它堪

    称地球上最有用的发明之一,这项发明……”差不多与此同时,马可 波

    罗也在他的东方游记当中记录了中国老年人用透镜辅助阅读的事例,因

    此我们可以确信,眼镜的广泛使用在十四世纪已经蔚然成风。到了十五

    世纪,专门制作、用于修正近视的镜片出现了;等到十八世纪,本杰明

    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透镜;第一副可靠的隐形眼镜也在1887年新鲜出

    炉,它的发明地点是瑞士。

    对眼镜历史的简单介绍并不是出于医学方面的兴趣,而是因为眼镜

    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眼睛的外观。眼镜的形状也成为了佩戴者面部特征的

    一部分,镜框上沿非常粗重的眼镜,总会给人留下佩戴者紧皱双眉的假

    象,从而让后者显得更加严厉和粗暴;一副宽大的圆框眼镜则会让人觉

    得佩戴者是在时刻睁圆了眼睛仔细观察,眼镜的弧线形轮廓俨然“变

    成”了弯弯的眉毛。眼镜的装饰作用非常突出,完全可以被视为精妙的

    化妆手段之一,尽管它并不是人类面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所勾勒出

    的线条却不可能被人忽略掉,一个人只要戴上眼镜,就能让自己整个的

    面部表情发生改变。

    墨镜对人类面部表情的影响更加显著,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由于

    白眼球的可见部分的存在,眼部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辨识,它也因此成

    为社交活动当中向周围的人提供及时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只要墨镜

    一戴,这个信息来源就被彻底抹杀了。无论是坚定的目光,还是游移的

    目光,冷漠的眼神,或者过分关注的眼神,放大的瞳孔、亦或收缩的瞳

    孔,所有这一切都被隐藏在了黑色的镜片之下,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想

    象力去凭空猜测,在镜片的后面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情况。墨镜对人类面部表情的影响更加显著,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由于

    白眼球的可见部分的存在,眼部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辨识,它也因此成

    为社交活动当中向周围的人提供及时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只要墨镜

    一戴,这个信息来源就被彻底抹杀了。无论是坚定的目光,还是游移的

    目光,冷漠的眼神,或者过分关注的眼神,放大的瞳孔、亦或收缩的瞳

    孔,所有这一切都被隐藏在了黑色的镜片之下,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想

    象力去凭空猜测,在镜片的后面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情况。

    旁观的人究竟错过了些什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群女性举行

    了一场社交集会,我们能从她们的眼部活动中获知哪些信息呢?在这样

    场合,下属们往往倾向于将目光瞄准她们的上级,上级们则似乎全然忽

    略了下属的存在,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之下才会有例外。比方说,如果一

    个友好的、顺从的人进入了一个房间,她的眼睛会飞快地向两旁扫视,确认在场的人都有哪些,如果她看到了一位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她的

    目光就会长时间地、稳定地停留在后者的身上。一旦房间里的其他地方

    爆发出笑声,或者是有人发出了具有争议性的言论,再或者是某人发表

    了一些个人观点,后来的这个人就会向发生“情况”的方向以及制造“情

    况”的首要人物瞟上几眼,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却往往保持着孤傲的

    态度,基本上不会为其他事情所动,也不怎么会注视自己的下属们,除

    非她要向自己的某个下属提出问题,她才会直接地望着后者,而后者往

    往不敢与领导视线交投,她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反应都是把眼光转向

    别处。

    这是社交活动当中的典型状况,这里有着明确的长幼次序,一部分

    人能够控制其他人,并且拥有行使这一权利的欲望。当两个地位平等的

    朋友遇到一起时,她们的眼部活动就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人都会选择使

    用下级般的姿态,尽管她们谁也不是对方的下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

    择,完全是因为那种身体语言意味着“不敌对”、“不统治”,因而是向对

    方表达友好的最简单的方式。所以,我们会用眼神关注自己的朋友们,就如同他们是我们的上级,当他们讲话或者做动作时,我们的眼光会跟

    从着他们I而当我们讲话时,他们也会望着我们,我们的眼光则会时不

    时地从一个人的脸上移到另一个人的脸上,以便在我们讲话的过程中观

    察他们的反应。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朋友之间都把对方视同强有力

    的、“有统治地位的人”,这会让双方都感觉愉快。

    如果—位处于统治地位的女性想要迎合某人,她会故意采取相同地

    位的人之间才会使用的、平等的身体语言。当她与雇员、仆人或其他某

    种类型的下属进行交流时,她可以换上一副专注的神情,对后者的每一

    个字做出反应。这种手法只有在极其特别的社交场合下,例如在为选举

    拉票时,才会被职级很高的人使用,平时则是非常罕见的。

    两个人长时间地四目交投、互相对望,这只有在强烈的喜爱、或者

    强烈的憎恨的驱使下才会发生,在大多数情形下,大多数人们都会把稍

    长时间的凝视看成是具有威胁性的行为,他们只会短暂地盯着一个人看

    上几眼,很快就会把目光移开。对那些恋爱中的男女,他们之间有着完

    全的相互信任,他们可以接受相互间长时间的凝视,丝毫不会感受到威

    胁;当他们互相凝望对方的眼睛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查看对方瞳孔的扩

    张程度,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大大的瞳孔,直觉会告诉他们,对方自己的

    感情也是真心的,如果他们看到的是缩到很小的瞳孔,他们马上就会感

    觉到浑身不自在,并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不上好。

    再来看看敌对者之间的对视。满怀愤恨的人们眼中会透出寒意,让

    其他人意识到强烈的胁迫感。早年间,当各种封建迷信非常普遍的时

    候,人们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在监督着人类的活动,并影响人类的行为

    举止。如果说真有那些神圣力量在监督着人类的话,那就表明他们一定

    也是有眼睛的,既然他们要监督数量如此众多的人类,那么他们就必须

    拥有很多很多眼睛,并且需要明察秋毫,看到所发生的一切。由好的神

    灵管辖的地方,人类肯定就会受到他们的庇佑,然而还有好多坏的神灵,这些邪恶的神灵有着邪恶的眼睛,他们只消对人类看上一眼,就会

    给后者带来灾祸。

    曾经有非常多的人们相信,邪恶神灵的眼睛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直到今天,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人对此深信不疑。恶魔的眼睛

    被称为“凶眼”它可以将恶毒的伤害乃至致命的影响施加在某个受害者身

    上,并且事先没有给出任何预兆。如果“凶眼”注视到了你,某些可怕的

    事情就快要发生了。有时一个普通的女人会被“凶眼”附体,这当然违背

    了她的主观意愿,但她的眼光也就带有了诅咒的力量,凡是被她看到的

    人,不久之后肯定会遇上麻烦。许多的幸运符咒和法宝都会被用来保护

    人们,抵御这样的威胁,通常人们会把这些符咒或者法宝穿在身上,放

    在手袋里,或者张挂在房间里面。有些这类的保护措施是有先决条件

    的,它们需要配合一张热情似火的***像,因为后者能够吸引“凶

    眼”的注意力,让它全神贯注于此,符咒和法宝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威

    力。

    令人吃惊的是,由于在思想上接受了这一观念,中世纪的很多天主

    教堂居然也做出了有悖于天主教精神的事情,在教堂的门口上方布置了

    女性生殖器的石头雕像,以阻止“邪恶的东西”进人教堂。为了让造型更

    加热情诱人,这些女性生殖器基本都被雕成了被一双手大力爱抚的样

    子。到了对天主教非常虔诚的维多利亚时期,这些石雕像的覆灭就是不

    消说的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移走或者隐藏起来了,当然也有很少

    的一部分存留到了今天。比女性生殖器雕像的下场好了很多的另一种石

    雕像是“幸运的马蹄铁”,它们也是被放置在房子上面以求得好运的,然

    而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些幸运的马蹄铁起初也是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

    征物而存在的,如果这一真相被大多数人熟知,它们的末日恐怕也早就

    来临了。

    由于“凶眼”的种种劣迹被认为是出于妒忌,因此,对那些弱小的、容易受攻击的人,一定不要随便去夸奖他们。例如,如果—位母亲听到

    陌生人夸奖自己的新生婴儿,她就会感到非常恐惧,必须在婴儿床上挂

    上幸运符咒,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的保护措施,以免小家伙遭遇风险。直

    到今天,在以地中海地区为首的不少地方,这种迷信仍然很有市场,并

    且依旧被非常多的人们所沿用。

    让我们的话题从想象中的邪恶之眼重新回到人类女性的眼睛,通过

    神情的改变,女性的眼睛可以传递出多种多样的视觉信息:

    【眼光向下】

    这通常是一种表示谦卑的信号,其根源是弱势者的自然生理反应。

    那些处于服从地位的人,总是不太敢直接注视自己的上级,但他们的眼

    光又不能是四处游移的,他们必须像拘谨、谦卑的花朵一样,眼光直接

    望向地面,而不是望向自己的左边或者右边。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想

    要向上级鞠躬,或者是向上级频频点头,以表达自己的服从。

    【眼光向上】

    眼光向上通常是一种故意做出的姿态,如果眼光向上并且将这一动

    作保持一段时间,它表达的意思往往是“我自认是清白的”。这种眼部动

    作的本意,大概是想要望向天空,把天堂当作能够判明自己清白的证

    人。如今这种动作已经不常见了,一般情况下它只会存在于笑话当中。

    【怒目而视】

    每位母亲恐怕都做过这样的动作,当她们想要让孩子停止哭闹,而

    又不想出言训斥时,她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瞪起眼睛,假装(或者是

    真的)生气。怒目而视可以被归人凝视当中,但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版

    本,使用者在瞪大眼睛的同时还要眉头紧皱,紧紧地盯住“受害者”。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动作,因为瞪大眼睛通常需要扬起眉毛,既要瞪大眼

    睛又要皱紧眉头,要求难免略高了一些。所以怒目而视的动作总是做不

    了太久。在怒目而视的过程中,眉头会下压,上眼皮则要抬升,其结果

    是上眼皮几乎要完全消失在眉头的下面。此时上眼皮已经无法起到界定

    眼部范围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眉毛区域的皮肤。由于在做这个动作

    时,眼部区域的形状非常特别,所以它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凿无误的,它

    总是代表着出乎意料的愤怒。

    【眼角一瞥】

    当想要看点什么而又不想被发现时,就需要靠眼角一瞥来达成心愿

    了。当处在某种令人羞怯的场合时,眼角一瞥往往会成为故意表达羞涩

    情绪的信号。它所表达的信息是“我太紧张了,不敢直接看着你,但我

    又无法遏制想要凝视你的冲动”。在中国的评书当中经常会使用“偷眼一

    看”这个复合词,就是对“眼角一瞥”这一动作所做出的更为生动的阐

    释。

    【目光散乱】

    目光散乱的情形通常发生在我们极端疲倦的时候,或者是做“白日

    梦”的时候。有些人也会把目光散乱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手段,当他们

    希望自己貌似有些什么特别的际遇(比如开始了新的恋情)以致于陷人

    白日梦时,他们可能会故意漫无目的地望向窗外,或者是目光散漫地望

    向某处,这完全是做给自已的同伴们看的。

    【睁大眼睛】

    努力把眼睛睁到极限,使得虹膜上方和下方的白眼球部分都暴露出

    来,这是当发生适度的意外事件时,人类做出的基本反应。这个动作增加了眼睛的可视区域,为接受外界的更多视觉刺激铺平了道路。由于这

    个动作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对意外事件表示出惊讶,因此现在经常

    会有人故意做出这个动作,假装对某件事情感到意外。

    【眯起眼睛】

    咪眼睛的动作也有“自动”和“主动”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般来说,它

    是当光线特别强烈,或者意识到某种可能的伤害时,眼睛所做出的自然

    保护动作,但也有的时候,人们眯起眼睛不是因为受到强光的刺激,也

    不是为了避免伤害,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由于自然的眯眼睛的动作

    是源于对痛苦的反应,所以,主动地眯起眼睛就是为了表明,呈现在眼

    前的某种东西或者某种情形,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让人痛苦、烦恼的

    成分。在大多数时候,主动地眯起眼睛是用来表达厌恶情绪的,是以傲

    慢的姿态对周围的世界表示轻蔑。东方人眼角内部上眼睑的内向皱襞有

    时会起到—些不良作用,它们让东方人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是有意眯缝起

    来了,似乎他们永远怀有对周围环境的蔑视。

    【眼晴放光】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情绪信号,而且它也是难以伪装出来的,当然

    了,专业演员除外。眼睛发光是因为在眼球的表面充盈了较多的泪水,那是泪腺在某种情绪的触发下过量分泌的结果,但这种情绪还没有强烈

    到让人啜泣的程度。满怀激情的爱侣、虔诚的追随者、骄傲的母亲、狂

    喜的运动员……他们都可能出现眼睛放光的情形,同样的,痛苦的人、忧伤的人、承受了家人丧亡之痛的人也都可能会出现眼睛放光的情况,事实上,所有遇到剧烈的感情波动的人都可能会眼睛放光,只要他们能

    够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要失声哭泣。

    【哭泣】哭泣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性的信号。为什么人类会哭泣而其

    他灵长类动物却都不会,这个话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猜

    测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水栖生

    活所致。海豹在情绪悲痛的时候会流下泪水,成年海獭在失去幼崽的时

    候偶尔也会哭泣,因此有不少人相信,当身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在数百万

    年前重返大海之后,他们的泪腺就开始产生大量的泪水,作为清洗眼睛

    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哭泣是重返海洋的那段岁月给人类遗留下的一

    种“副产品”。

    从逻辑上看,这种解释倒真是能自圆其说。如果人类在数百万年前

    确实经历过一段水栖生活,并因为眼睛长时间暴露在海水之中而演化出

    了用眼泪来加以清洁的功能,那么当他们返回陆地,成为草原上、或者

    丛林中的猎手时,他们制造泪水的功能当然有可能得到保留,于是乎,在剧烈的感情波动中泪水滚落,就成为了属于人类的一种新的社会信

    号。这种猜测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会哭泣,而其他的灵长类

    动物都不会。另一种类似的猜测也是以眼睛的自我保护为出发点,有人

    提出在干燥多尘的大草原上,人类不得不增加眼泪的排放,以便加强对

    眼睛的自我清洗,其副产品就是人们在遇到严重情绪波动的时候会掉眼

    泪。当被问及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干燥多尘的大草原上,其他的哺乳动物

    都不会流泪,而只有人类会流泪时,这派观点提供的解释是,其他哺乳

    动物的面颊都是毛茸茸的,就算它们流眼泪也难以被观察到,而人类的

    面部皮肤则是光滑的,当他们掉眼泪的时候,泪珠会闪闪发亮并在脸上

    留下鲜明的泪痕,对周围的同伴们来说,那是一种极强的视觉信号。

    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眼泪与尿液一样,其主

    要功能是帮助把各种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人们对因为忧伤而流出的眼泪

    以及因为愤怒而涌出的眼泪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泪水中包

    含的蛋白质种类全然不同。专家对此的估计是,在情绪波动下发生的哭

    泣首先是为了让人体排出受情绪干扰而产生的过量化学成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场痛哭能够让难过的人感觉上舒服很多,这种情绪上的改

    变是有着生物化学背景的。此外,哭泣者被泪水打湿的面颊也是一种明

    确的视觉信号,它能够让哭泣者的同伴们鼓起勇气,以拥抱或者其他的

    方式对哭泣者进行安慰,这也是泪水所能起到的另一种重要作用。虽然

    说来头头是道,但这种理论还是有着重要的缺陷:黑猩猩以及其他与人

    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野外的社会生活中同样会遇到外界

    的种种重压,为什么它们就不会哭泣呢?对此,这种理论完全无法给出

    答案。

    【眨眼】

    让我们忘记受各种激烈情绪引发的哭泣,来看看另一种较为平常的

    眼部动作,那就是眨眼。如今眨眼这个动作也已经被发展出了多种用

    途,可以借之传达不同的讯息。平常的眨眼,就是眼皮像汽车风挡玻璃

    上的雨刷一样反复工作,整日不断地清洁并湿润角膜的表面,每次眨眼

    的时间约为四十分之一秒。在人类动了感情时,由于眼泪的分泌开始增

    多,眨眼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从眨眼的频率往往就能度量出一个

    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眨眼被人为发展出的多种变化,包括频繁眨眼,猛力眨眼,睫毛舞

    动以及使眼色等等。

    频繁眨眼:当一个人到了即将落泪的边缘时,他眨眼的次数就会明

    显增多。通过更多次数的眨眼,能够尽力将眼泪排到鼻腔,从而争取不

    让眼泪流出眼眶。在对忧伤或者悲痛的人表示同情时,人们往往会故意

    加快眨眼的频率,以表示自己也在为对方的不幸而心碎。

    猛力眨眼:猛力眨眼是一次单独的、非常夸张的眨眼动作,与平常

    的眨眼相比,猛力眨眼时速度较慢,而眼皮运动的幅度也较大。这是一

    个戏剧化的眼部信号,往往用在某人要假装感到意外时,它是一个完全由人为扮演出来的信号,其传达的信息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

    此我要使劲眨一下眼,把眼睛擦干净,以确信我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发

    生在我面前的”。

    睫毛舞动:与频繁眨眼相类似,睫毛舞动指的是眼睛快速地眨动,但在这一过程中,眼睛张大的程度比频繁眨眼时要高一些,为的是扮出

    一副眼睛张大的“无辜”模样。这同样是一个人为设计的、买弄风情的眼

    部动作,有着戏剧化的夸张成分,它的潜台词是“要是没有我,看你一

    个人怎么办”。

    【使眼色】

    使眼色是指某人故意向另一个人眨动一只眼,这个信号表明了,在

    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之间,有着某种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使眼

    色的含义是“你和我正卷入了一件秘密事件,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完全都被蒙在了鼓里”。如果是在社交聚会当中,朋友之间互相使

    着眼色,那通常用来表示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在某些话题上有着

    一致的看法,或者是用来表明在这次聚会上只有她们之间最亲近,她们

    之间的交情比和其他人的交情要深厚得多。如果使眼色的动作发生在陌

    生人之间,那就变成了一个明显的挑逗动作,它很可能是一个带有性暗

    示的明确邀约,倘若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性别不同的话。由于使

    眼色意味着在某两个人之间有着某种默契,所以当它在公共场合出现

    时,它也可能被用做一个戏弄性质的姿态,让其他在场者感到自己是局

    外人。无论使眼色的动作是偷偷摸摸做的,还是大大方方做的,它都被

    讲究礼节的人所不齿,一位权威人士曾经公开宣称,在欧洲,会使眼色

    的女士肯定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使眼色这个动作就像拍着胸脯打保

    票一样,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习惯。一位时下很受欢迎的电视台女主播在

    每期节目结束时,都会像电视机前的观众使个眼色,作为她标准的告别

    动作,她的这个动作做得很纯熟,但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要让她们尝试做这个动作,结果往往是既生硬又难看。出于某种至今还无法查明

    的原因,女性好像确实对使眼色不太在行(莫非这是因为眼部化了妆,要单独眨一边的眼睛随之变得困难?)相比之下,男性做这个动作就要

    容易得多了。

    使眼色起初被定义为一种“有方向性的闭眼动作”,闭上的这只眼

    睛,意味着有某种只被使眼色者与被使眼色者洞悉的秘密,睁着那只眼

    睛则是在保持着警戒作用,它继续关注着被这两个人排斥在外的整个世

    界。

    由于女性的眼睛能够传递那么多非常重要的视觉信号,所以,我们

    就不应该再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化妆品是以修饰并美化眼睛

    为目的的了。在公元前五千年,古代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娴熟的眼部化

    妆技术,他们用包含着石墨成分的方铅矿石来勾画黑色的眼线,以强调

    眼睑的外部轮廓,古老的方铅矿石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最早的眼线笔。

    特别进口的孔雀石——铜的氧化物,外观呈绿色——被调和成糊状,用

    来涂抹出著名的绿色眼影,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同时还能起到

    防止紫外线侵害眼部皮肤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纯粹以装饰性为目的的“高档”眼影粉,是用碾碎的蚂

    蚁卵制成的。

    我们现在已经确知,对那些古代埃及的时尚女性来说,眼部化妆是

    昂贵而又耗费时间的,最新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古代埃及人的眼部化妆比我们原来认为的还要复杂。除了使用黑色和绿

    色的装饰原料之外,四千年前的埃及时尚女性们还拥有了紫色、黄色、蓝色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白色化妆粉,这要归功于化学技术的某些重大

    进步,其中的两种白色化妆粉还具备抗生素的作用;此外,这时的埃及

    女性们所使用的黑色化妆原料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阴暗的,另一种是

    闪闪发亮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源于制作原料的品质差异。要把这些化妆品涂抹到自己的眼部,古代埃及的时尚女性们使用的

    是做工精细的、顶端制成圆形的敷药器,其材质有木头的、铜的、赤铁

    的、黑曜石的以及玻璃的。成套的上述器具,以及各种精美的化妆品容

    器,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就被摆进了埃及女性们的化妆台以及卫生间的箱

    子里,供她们日常使用。

    埃及女性对眼部的装饰手法当中,包含着一个其他的元素——那是

    一条从外眼角向后延伸的黑色线条,这个水平延伸的线条是朝着耳朵的

    方向画过去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装饰性元素,它的意义可以说非常

    的重大,因为它是为了模仿猫的眼角线条,后者在古代埃及被视为神圣

    的生物。

    对眼部化妆的迷恋在古代埃及延续了好几千年,连女王克利奥佩特

    拉也沉溺于此,这位艳名远播的女王甚至开发出了一种体现其王者尊严

    的颜色组合,她把自己的上眼皮涂成了深紫色,而把下眼皮涂成了明亮

    的绿色。

    在古代希腊,情形就全然不同了,古希腊的受尊敬的女士们喜欢展

    示纯净的、天然未加修饰的脸。有趣的是,化妆品一词最早就是希腊人

    发明的,其字面含义是“熟练的装饰技术”,但起初只有希腊的娼妓们才

    会去使用化妆品,扮美自己的容颜。对她们来说,用蘸过黑色熏香墨的

    刷子涂抹并强化眼皮的轮廓,以及在眼睛四周用化妆粉勾画眼线是非常

    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情,绝大多数希腊男性都很欣赏这样的装饰手法,但

    当时的清教徒们却对此嗤之以鼻,其中的—位曾经表示,要是谁在早上

    看到这样的女子从床上爬起来时,必定会发现,“她们的样子比猴子还

    要讨人厌”。

    古代罗马人就不像古希腊人那么态度严厉了,古罗马作家奥维德,世界上第一部以化妆品为主要论述对象的书籍的作者,曾经记录了风靡

    当时的女性化妆潮流——用草木灰涂抹出黑色的眼影,或是用藏红花涂抹出金色的眼影。罗马剧作家普劳塔斯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评论,“一位

    女士的眼睛若是没有化妆,就如同食物里面没有放盐”。

    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女性的眼部化妆之风在欧洲就彻底绝迹,直到

    数百年后才又卷土重来。在那之间的很多个世纪里,欧洲女性保持着安

    逸、简朴的风貌,沿袭了古希腊人的传统。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拘谨

    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抵触时,女性眼部的化妆

    才再度蔚然成风。1910年出版了—本意义非凡的小册子,名为《对镜扮

    美日志》,书中大胆地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使用铅笔线来美化眼部线

    条,它同时还描绘了一种可以用来弯曲睫毛的设备,并表示那将会让女

    性的睫毛像“星星般闪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化妆品

    市场逐步繁荣昌盛,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在这一时期,思想上获得了解

    放的年轻女性们义无返顾地展开了对自己身体的装饰,她们依照自己的

    品位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化妆方式,不再听从男性权威人士们的意见。当

    时的女性们受到了早期电影的重大影响,由于技术条件粗糙,出现在电

    影银幕上的女影星们必须通过化妆来强调自己的面部轮廓,以便能够让

    电影观众们清晰地看到。

    有位电影女明星非常值得一提,她的名字叫做希达·芭拉,她在电

    影当中习惯于将上眼皮的妆画得非常重,结果在不经意间引领了新的时

    尚,促进了化妆品行业的重大发展。希达·芭拉的化妆风格与她本人没

    有任何关系,实际上那是化妆师埃莲娜·鲁本施泰因的思想结晶,后者

    堪称现代化妆史上的第一位开路先锋。鲁本施泰因借鉴了法国戏剧演员

    用色彩装饰眼部的创意,再加上对古代埃及女性眼部化妆技术的了解,于是她尝试着用眼影粉调和出了效果生动的油彩,帮助希达·芭拉在电

    影中更好地再现了“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

    这只是一系列化妆品革命的开始,短短几十年间,好莱坞的种种奇思妙想不断地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接受和掌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初,在女性的眼部化妆问题上,古代埃及再一次施加了重大的影响,这

    一次的主角是由伊莉莎白·泰勒扮演的克利奥佩特拉,在1963年完成的

    电影史诗《埃及艳后》当中,伊莉莎白,泰勒浓重的眼部化妆为世界各

    地的年轻女性们提供了灵感,受此影响,眼影、眼线笔以及假睫毛都开

    始大行其道。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克利奥佩特拉式的眼部化妆风格开始衰

    落,这种傲慢的妆容被更加自然清新的妆容所取代,但各种眼部化妆品

    并没有因此遭到冷遇。事实上,姑娘们看似天然的面孔,其实是以更高

    明的手段和材料装饰出来的,六十年代初期个性张扬的眼部化妆是被更

    加漂亮、精明的“孩子般清新”的化妆风尚所替代。当时的一则广告使用

    的推广口号是“无瑕的眼睛,无瑕的脸”,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所谓无

    瑕的脸,是经过化妆史上最漫长、最费力的化妆流程才被打造出来的。

    从那以后,眼部化妆就一直是现代女性化妆流程中不可忽视的环

    节,虽然它受重视的程度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眼睛上方

    和下方的皮肤、眼线以及眼睫毛都会受到各种修饰,修饰的手段和目标

    都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因为它要顺应时尚界不断转换的流行元素。

    至少在西方国家,眼部化妆还没有露出任何走向衰退的迹象,而在那些

    有着严格宗教信仰的国家,尽管女性们在公开场合必须遮住自己的脸,精心设计的眼部化妆还是大为流行,虽然它只能在女性的深闺当中受到

    欣赏。正如一位伊朗女作家所言,在这个伊斯兰国家当中,国家领导人

    要求女性们必须保持朴素的外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朗的化妆

    品工业却在日益繁荣昌盛”。很显然,女性要求强化其眼部的美丽,这

    种欲望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同样地强烈。在新婚的那一天,丈夫要给自己的新娘送上一只纯金的鼻环。

    鼻环的大小与这个家族的富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日后两口

    子离婚,被遗弃的妻子至少可以利用她鼻子上的金环,暂时度过难

    关。

    鼻子在解剖学上只是女性身体的极小的一部分,但千万不要小看

    它,它的重要意义绝不能单靠其所占有的身体比例来衡量。鼻子是女性

    的脸上最不擅长表达情绪变化的部分,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微微皱起来,表达对某事的厌恶。不过鼻子往往还是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关注,它的外

    形是评价一位女性是否美丽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里,才会有那么多的女性求助于整容专家,希望把自己的鼻子雕琢得更

    加美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呢?这个从女性解剖学上看来非常

    小的器官怎么会如此特别呢?为什么英国诗人丁尼生会在他的抒情诗中

    满含深情地写道“她细细的鼻子,微微翘起,像花瓣一样”呢?

    很显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很多特征是专为强调女性的特点

    而演变来的,比如宽宽的、利于分娩的臀部、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皮肤以

    及丰满的胸脯,然而女性的鼻子发展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究竟有着怎样

    的进化优势呢?要理解这些,首先我们需要检视一下鼻子的基本生理结

    构。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鼻子与我们的动物亲戚们相比较,马上我们就会

    发现,有着显著的鼻梁、拉长的尖端以及向下的鼻孔的人类的鼻子,是

    那样的独特。猴子和猿类都完全没有这样的特征,某些其他动物也会有

    与人类接近的较长的鼻子,但与之相“配套”的,肯定会是一张大长脸。

    我们人类是在扁平的脸上搭配了一个突出的鼻子,这样奇特的情况需要

    一个特别的解答。

    有些解剖学家提出了一种不大让人信服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脸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扁平,但鼻子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停留在

    原来的位置,结果就像退潮后的海边岩石一样,被逐步暴露了出来。这种观点着实难以服众,因为人们觉得更为合理的是,一定有某种非常积

    极的因素,让鼻子从它周围的面部组织中如此醒目地独立出来。对于人

    类,鼻子一定在生理学上具备某种特别的优势,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

    家们提供了多种假想。

    第一种假想是,人类的长鼻子是为了加强共鸣。随着语言交流的日

    益重要,人类发声器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鼻子的演变正是为了顺应

    这种趋势。也就是说,人类声音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成了鼻子的发展

    进化。要说明这一点,你只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然后再试着说

    话,你的声音就将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也就是歌剧演员们极端畏惧感冒

    着凉的缘故。然而这种假想还是有着严重的缺陷,因为要让人类发出清

    晰的声音,只需进化出更大的鼻窦——隐藏在鼻子里的空洞——就能产

    生足够的共鸣了,何必一定要把鼻子进化得那样高高耸立呢?看来人们

    还需要对这个问题寻找更好的答案。

    第二种假想认为人类的鼻子是一个防护物,一个用来保护眼睛的、里面净是骨头的“盔甲”。如果你把拇指放在自己的颧骨上,食指放在眉

    毛上,中指放在鼻梁上,你就会发现颧骨、眉骨和鼻梁形成了对眼睛

    的“三角防护”,这个由骨头组成的防护能够妥善地保护眼睛,使柔软而

    又易受攻击的眼球尽可能地免遭正面打击。

    第三种假想更为古怪,有人认为鼻子是人类为了对抗水而进化出的

    防护物。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我们的老祖先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过

    一段水栖生活,在那段需要每天浸泡在水中的岁月里,人类祖先的身体

    产生了多种与现实相适应的变化。当人类需要潜水的时候,高高的鼻梁

    和长长的鼻子就成为了一个避免让水涌入鼻腔的有效的防护物,在日常

    生活中,当我们跳入水里的时候,需要用手捏住鼻子,以免被水呛到,而当我们头朝下跃入水中时,就完全不需要手部的配合,因为鼻子本身

    的结构就已经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这种观点有几分道理,但却未必接近于事实真相,如果人类的祖先确实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水栖生活,更可

    靠、更高效的进化目标应该是像海豹那样,产生出一个鼻腔阀门,要进

    化出那样一个能够在水下紧密关闭的鼻子只是进化道路上的一小步。如

    果真的只是为了防水,人类就无须进化出长长的鼻尖和向下的鼻孔——

    对一个水陆两栖的古猿来说,发展出带有阀门的鼻孔就已经足够应付现

    实需要了。

    但也许,人类鼻子的形状真的是起到了某种防护作用,它防护的对

    象可能是灰尘以及被风卷起的污垢。在离开了宁静的树林,进入广阔的

    平原,或者其他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之后,我们远古的祖先们一定遭遇

    到了严苛的、多风的气候条件,于是,更为朝下的鼻孔就应运而生,并

    很好地提供了对尘土、污垢的防护。这种观点把人类的鼻子看成了空气

    调节装置,并认为它是在我们的祖先不断散布到更冷、更干燥的地区

    时,迫于现实的压力而做出的自我调整,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必须先

    来更好地了解一下鼻子的内在结构。

    当外部的空气被我们吸入鼻孔时,它们的状态都没有好到可以直接

    进入我们的肺叶,我们的肺部对它所得到的空气有着苛刻的要求,后者

    的温度最好是三十五摄氏度,相对湿度百分之九十五,并且最好是无尘

    的。换句话说,进入肺叶的空气最好是温暖、湿润而且洁净的,以免肺

    叶精细的内部表层被烘干,或是遭到损害。鼻子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胜任

    了这项工作,通常情况下,它每天能够把十四立方米的空气送入肺里,并且所有这些空气都是符合要求的。

    如果医院里的患者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鼻子的正常功能,那么他

    们的肺部很可能在一天之内就遇到重大的麻烦。尝试着为这类患者制作

    人造鼻子的努力屡屡受挫,这从反面证明了,人类鼻子的工程效率是多

    么的惊人。

    人类鼻腔的整个内表面,都被一层黏膜所覆盖。在这个结构复杂的“洞穴”中,表面的黏膜每天都会分泌出大约一升水,与此同时,这层

    潮湿的表面还不是静态的,它基本上时刻都在运动。因为在表面黏膜的

    下面,是数以百万计的细小毛发,医学上把它们叫做纤毛,这些纤毛以

    每分钟二百五十次的速率弹动,使得覆盖其上的这张“黏膜毯子”每分钟

    发生大约半英寸的位移。在重力的帮助下,这些黏膜朝着喉咙做出运

    动,并最终消失在喉咙的后方。当这一切正常运行时,经过鼻腔的空气

    就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潮湿,而空气中携带的灰尘和污垢则被鼻

    腔黏膜捕获和清除,让肺叶能够更好地展开工作。

    我们远古的祖先们最初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热带环境,随后他们逐

    步散居到世界各地,迁移到草原上开始了狩猎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鼻腔的工作压力是逐步加大的,举个例子,在湿热的环境下,相对湿

    度百分之七十六的潮湿空气从外面进来,我们的鼻子最多只需要为其补

    充百分之二十四的水份,但如果是在干燥炎热的气候下,空气的相对湿

    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七,那么鼻腔的内表面就需要为其补充百分之七十三

    的水份。这就是说,要确保起到应有的功效,热带大草原或者沙漠地带

    的居住者就必须拥有更好的“空气调节系统”,与居住在热带雨林的人类

    相比,他们的鼻子肯定会更高,更显著。

    如今,现代人类的祖先们早已在长期的进化之后获得了适应其居住

    地的、理想的鼻子,如果去细致地绘制一张地图,完全可以依照鼻子的

    形状对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分类,并能够据此看出,在温度和湿度相近

    的地区,当地居住者的鼻子形状往往也是相近的。这种分类与人种的划

    分不同,它经常会突破人种的界限,譬如说,同样是黑色皮肤,居住在

    高温、潮湿地区(比如西非)的人们,与居住在东部非洲较为干燥的大

    草原上的人们相比,前者的鼻子肯定要更宽、更扁——鼻子的形状可以

    作为一个指示器,它能够标明每一个人的祖先,曾经长时间地呼吸过怎

    样的空气。综合以上的多种观点,我们知道人类的鼻子是一个共鸣器,同时也

    是一个骨头的防护盾,它是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933KB,353页)